"六月日正午":六月的正午时分,
"大暑若沸镬":大暑天气热得像一口沸腾的大锅。
"时行古关道":我行走在古老的关道上,
"十步九立脚":每走十步就得停下九次。
"烟云炙尽散":烟云被高温炙烤得消散殆尽,
"树木晒欲落":树木仿佛快要掉落。
"喉鼻喘不接":我气喘被晒得吁吁,呼吸不畅,
"齿舌津屡涸":口腔和舌头里的津液也多次干涸。
"担血僮破领":挑担僮仆的肩头磨破流血,浸湿了衣领,
"鞍汗马濡膊":马匹的汗水湿透了脊背。
"幽坑困猿狖":幽深的坑谷困住了猿猴,
"密莽渴鸟雀":茂密的丛林里鸟雀也饱受干渴。
"至此因自谓":看到这般情景我暗自思量,
"胡为就名缚":为何要被名利束缚。
"所利缘底物":到底是为了什么利益,
"奔走冒炎恶":在这酷热中奔走冒险。
"尘心日夜迫":尘世追名逐利之心日夜逼迫着我,
"欲住不能略":想停下脚步却无法做到。
"因念吾故园":于是我思念起故乡,
"左右悉林薄":那里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
"昔我未第时":从前我还没有科举中第的时候,
"此有文酒乐":在故乡有诗文和美酒相伴的快乐。
"长松借高阴":高大的松树提供浓密的树荫,
"飞瀑与清濯":飞泻的瀑布可以用来清凉沐浴。
"层崖对僧咏":在层叠的山崖边与僧人吟诗咏唱,
"大石引客酌":在大石旁招待客人饮酒。
"畏景虽赫然":虽然故乡也有炎热的天气,
"无由此流烁":但不会像在这里被热得如此难受。
"于今只梦想":如今故乡的生活只能在梦里出现,
"欲往途路邈":想要回去却路途遥远。
"所效殊未立":我还没有建立什么特殊的功业,
"期归尚谁约":归期也无人与我约定。
"徒尔发短歌":只能白白地写下这首短歌,
"西首谢岩壑":朝着西方故乡的方向,拜谢那山川林壑。
# 西:四库本作回。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齿舌津屡涸”,诗的开篇“六月日正午,大暑若沸镬”,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点明时间是六月正午,大暑时节酷热难耐,将大暑比作沸腾的大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炎热的程度。“时行古关道,十步九立脚”描绘诗人行走在古关道上,因酷热而举步维艰,每走十步就得停下九次,侧面烘托出天气的恶劣。“烟云炙尽散,树木晒欲落”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炎热对自然景象的影响,烟云被高温炙烤消散,树木仿佛被晒得要掉落。“喉鼻喘不接,齿舌津屡涸”细致刻画诗人自身状态,呼吸急促,口腔舌头津液干涸,从生理感受层面进一步强调酷热带来的痛苦。这几句层层递进,全方位渲染出大暑时节的酷热氛围和旅途的艰难。“担血僮破领,鞍汗马濡膊”至“奔走冒炎恶”,“担血僮破领,鞍汗马濡膊”,描写僮仆肩头被扁担磨破流血,浸湿衣领,马匹汗水湿透脊背,从人物和动物在酷热下的状态,体现旅途的艰辛。“幽坑困猿狖,密莽渴鸟雀”将视野扩展到自然万物,连深坑里的猿猴、密林中的鸟雀都被困于酷热、饱受干渴,突出炎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至此因自谓,胡为就名缚。所利缘底物,奔走冒炎恶”,诗人触景生情,在此情此景下开始反思,自问为何被名利束缚,为了什么利益在这酷热中奔波,由对炎热景象的描写转入对自身行为和追求的思考,情感上由对酷热的无奈痛苦转为对名利的质疑。“尘心日夜迫,欲住不能略”至结尾,“尘心日夜迫,欲住不能略”表明诗人被尘世追求名利之心日夜逼迫,想停下却无法做到。“因念吾故园,左右悉林薄”,思绪陡然转到故乡,回忆起故乡四周林木丛生的景象。“昔我未第时,此有文酒乐。长松借高阴,飞瀑与清濯。层崖对僧咏,大石引客酌”,详细追忆未中第时在故乡的惬意生活,在长松下乘凉,在飞瀑边洗涤,在山崖旁与僧人吟诗,在大石边与客饮酒,展现出一幅闲适自在的生活图景。“畏景虽赫然,无由此流烁”,尽管故乡也有炎热天气,但因有这些美好的事物,不会让人感觉如此酷热难耐。“于今只梦想,欲往途路邈。所效殊未立,期归尚谁约”,回到现实,如今故乡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路途遥远难以归去,自己尚未建立功业,归期也无人可约,流露出无奈与惆怅。“徒尔发短歌,西首谢岩壑”,只能作此短歌,向着故乡方向拜谢那山水林壑,以一种略带凄凉的方式结束全诗,将思乡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推向高潮。
下一篇:宋·文同《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