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虽微性有常":植物虽然微小但习性有规律,
"人心翻覆至难量":人心反复无常极其难以估量。
"李陵卫律阴山死":李陵和卫律在阴山死去,
"不似葵花识太阳":不像葵花知道始终向着太阳。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植物(葵花)习性的恒常与人心的翻覆无常进行对比,突出人心的复杂难测;又把李陵、卫律的背叛行为与葵花始终朝向太阳的忠贞相对比,强化对忠贞品质的褒扬和对背叛行径的批判。用典:“李陵卫律阴山死”运用李陵、卫律投降匈奴的典故。李陵在与匈奴作战中兵败投降,卫律本是汉朝人,后投降匈奴,两人都在阴山一带活动。诗人借此典故,以两人的不忠行为作为反面例子,与葵花形成反差,增强诗歌的讽喻效果。托物言志:诗人借咏葵花始终朝向太阳这一特性,寄托自己对忠贞品质的追求和对人心不忠贞现象的批判。通过赞美葵花的忠诚,表达自己对为人处世应坚守忠贞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植物虽微性有常,人心翻覆至难量”,诗人先从植物说起,表明即使是微小的植物,其习性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紧接着话锋一转,指出人心却反复多变,极其难以估量。这种对比开篇,引发读者对人心复杂的思考,为下文具体事例的阐述做铺垫。后两句:“李陵卫律阴山死,不似葵花识太阳”,诗人列举李陵和卫律投降匈奴,最终身死阴山的事例。他们作为汉朝之人,却背叛国家,其行为与葵花始终坚定地朝向太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以这两人的不忠来反衬葵花的忠贞,有力地表达了对忠贞品质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李陵、卫律这类背叛者予以批判,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深化。
上一篇:宋·刘克庄《华严知客寮》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