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外苍榕六月秋":屋檐外那株老榕树,六月天里竟已有了秋的凉意,
"小年来此爱深幽":年轻时我来此游玩,最爱的便是这一方幽深静谧。
"坏墙萤出如渔火":残破的墙垣外,萤火虫忽闪而出,像极了江上渔火,
"古壁蜂穿似射侯":古老的墙壁间,蜜蜂穿梭往来,恍若靶心般清晰。
"涉世昏昏忘旧话":踏入世俗后,我浑浑噩噩,早忘了旧友的贴心话语,
"入山历历记前游":可一进这山林,往事却历历在目,记起从前的游历。
"故人埋玉僧归塔":老朋友们早已埋入黄土,僧人们也归向了佛塔,
"独听疏钟起暮愁":只剩我独自听着稀疏的晚钟,暮色里泛起阵阵愁绪。
# 独听疏钟起暮愁:自注:第四句亡友赵仲白所作,今补足之。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分段赏析
“檐外苍榕六月秋,小年来此爱深幽”两句描写了华严知客寮的周遭环境。一个“秋”字点出了六月的反常凉意,暗示了榕树苍翠下的幽静氛围,与盛夏的炎热形成对比,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小年”指诗人年少时,与“深幽”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隐逸之地的向往。这两句以简洁的景物勾勒和时序矛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语言平实却富有画面感,为全诗奠定了闲适而略带寂寥的基调。“坏墙萤出如渔火,古壁蜂穿似射侯”两句细致描绘了客寮的破败景象。“如渔火”将萤火虫的微光比作渔家灯火,生动传达出夜晚的静谧和微弱光亮;“似射侯”把蜂洞比作箭靶,形象地刻画出古壁的沧桑与自然侵蚀的痕迹。这两句运用了明喻手法,使静态的破损景物充满动态的生命力,同时通过“萤出”“蜂穿”等动词,突出了荒废环境中微小生灵的活跃,体现了诗人对衰败之美的细腻观察,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涉世昏昏忘旧话,入山历历记前游”两句对比了世俗与山居生活的反差。“昏昏”形容世俗中的浑噩状态,与“历历”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暗示尘世纷扰导致记忆模糊,后者强调山中清净使往事重现。“涉世”与“入山”构成工整对仗,强化了两种生活的对立:前者是消极的遗忘,后者是积极的回忆。诗人借此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慰藉,手法上以简洁的对比和反义词运用,凸显了超脱尘俗的主题,体现了隐逸情怀,语言质朴却内涵深刻。“故人埋玉僧归塔,独听疏钟起暮愁”两句抒发了诗人的孤寂与哀思。“埋玉”喻指故人逝去,“僧归塔”暗示僧人圆寂后归入佛塔,共同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疏钟”指稀疏的钟声,与“暮愁”结合,点出黄昏时分的愁绪。一个“独”字突显了诗人的孤独,而“起暮愁”则以景结情,将外在钟声与内心情感相联结。这两句通过典故和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怀旧与无常之感,手法上借景抒情,语言沉郁而余韵悠长,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上一篇:宋·刘克庄《纵笔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葵花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