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hān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ér
shí
táo
xué
pín
lái
chóng
xún
jìn
yǒu
zōng
yīn
qún
xià
shuǐ
yuán
qiāo
xiǎng
shí
dòu
dēng
fēng
shú
zhī
jiù
shì
wéi
lín
sǒu
cuī
sháo
huá
shì
zhōng
jìng
shì
jiān
shòu
寿
qián
léi
bǎi
nián
sōng

译文

小时候常常逃学来到这里,如今一一重新寻访,旧时的痕迹都还在。因为捞鱼戏耍,鱼儿成群游入水中,因为敲响石头比赛,大家争相攀登山峰。还熟知过去事情的,只有邻家的老人,催促青春流逝的,是那傍晚的钟声。终究人世间什么东西能够长寿呢,寺庙前面那棵被雷击倒的百年松树。

逐句剖析

"儿时逃学频来此":小时候常常逃学来到这里,

"一一重寻尽有踪":如今一一重新寻访,旧时的痕迹都还在。

"因漉戏鱼群下水":因为捞鱼戏耍,鱼儿成群游入水中,

"缘敲响石斗登峰":因为敲响石头比赛,大家争相攀登山峰。

"熟知旧事惟邻叟":还熟知过去事情的,只有邻家的老人,

"催去韶华是暮钟":催促青春流逝的,是那傍晚的钟声。

"毕竟世间何物寿":终究人世间什么东西能够长寿呢,

"寺前雷仆百年松":寺庙前面那棵被雷击倒的百年松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乌石山》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押冬韵,全诗共八句。诗中刻画了客居异地的游子对故乡山峰的眷恋,以及投宿听钟、沽酒访禅等生活片段。全诗借助“儿时逃学频来此”“寺前雷仆百年松”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童年岁月的追忆和对时光飞逝的叹惋,同时以“寺前雷仆百年松”思索世间何物得以长寿的哲理。另一首相关诗作《壬子九日与群从子侄登乌石山用樊川韵》(1252年)则运用“秉烛游”“谢时”等典故,进一步抒发了对亲情的依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克庄年少时常常逃学,到乌石山游玩。嘉定十二年(1219年),他重游这片故地,写下了这首诗。绍定元年(1228年),刘克庄因“落梅诗案”被罢官,之后退居乌石山的后村,这里也成了他后期不少诗作的创作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通过描写重游乌石山,忆儿时逃学戏鱼、敲石登峰趣事,见邻叟、闻暮钟,及寺前百年松被雷击倒之景,表达对童年的怀念、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世间何物长寿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首联“儿时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写重游故地的情景。“儿时逃学频来此”直白回忆童年常逃学到乌石山,带着天真烂漫的童趣;“一一重寻尽有踪”写如今故地重游,往昔痕迹仍在,既见故地未变,也暗含对童年时光的珍视,为下文回忆铺垫。颔联“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具体回忆童年趣事。“漉戏鱼群下水”写因捞鱼逗弄,鱼儿成群游入水中;“缘敲响石斗登峰”记因敲击石头比赛谁先登顶,细节生动鲜活,如在眼前,尽显儿时的顽皮与欢乐,与当下的感慨形成对比。颈联“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转向现实感慨。“熟知旧事惟邻叟”说只有邻家老人还知晓当年往事,暗含物是人非的怅然;“催去韶华是暮钟”以暮钟象征时光,写它催促着青春流逝,将对岁月无情的叹惋融入具体意象,情感沉郁。尾联“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松”,以问句与景象作结。“毕竟世间何物寿”发出对永恒的追问;“寺前雷仆百年松”以生长百年的古松竟被雷击倒的景象作答,暗示世间难有真正长久之物。既回应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添了几分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用强甫蒙仲韵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又六言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