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逃学频来此":小时候常常逃学来到这里,
"一一重寻尽有踪":如今一一重新寻访,旧时的痕迹都还在。
"因漉戏鱼群下水":因为捞鱼戏耍,鱼儿成群游入水中,
"缘敲响石斗登峰":因为敲响石头比赛,大家争相攀登山峰。
"熟知旧事惟邻叟":还熟知过去事情的,只有邻家的老人,
"催去韶华是暮钟":催促青春流逝的,是那傍晚的钟声。
"毕竟世间何物寿":终究人世间什么东西能够长寿呢,
"寺前雷仆百年松":寺庙前面那棵被雷击倒的百年松树。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通过描写重游乌石山,忆儿时逃学戏鱼、敲石登峰趣事,见邻叟、闻暮钟,及寺前百年松被雷击倒之景,表达对童年的怀念、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世间何物长寿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首联“儿时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写重游故地的情景。“儿时逃学频来此”直白回忆童年常逃学到乌石山,带着天真烂漫的童趣;“一一重寻尽有踪”写如今故地重游,往昔痕迹仍在,既见故地未变,也暗含对童年时光的珍视,为下文回忆铺垫。颔联“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具体回忆童年趣事。“漉戏鱼群下水”写因捞鱼逗弄,鱼儿成群游入水中;“缘敲响石斗登峰”记因敲击石头比赛谁先登顶,细节生动鲜活,如在眼前,尽显儿时的顽皮与欢乐,与当下的感慨形成对比。颈联“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转向现实感慨。“熟知旧事惟邻叟”说只有邻家老人还知晓当年往事,暗含物是人非的怅然;“催去韶华是暮钟”以暮钟象征时光,写它催促着青春流逝,将对岁月无情的叹惋融入具体意象,情感沉郁。尾联“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松”,以问句与景象作结。“毕竟世间何物寿”发出对永恒的追问;“寺前雷仆百年松”以生长百年的古松竟被雷击倒的景象作答,暗示世间难有真正长久之物。既回应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添了几分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余味悠长。
下一篇:宋·刘克庄《又六言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