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chūn
fēng
huǒ
zhào
jiāng
biān
céng
cǎo
jūn
shū
fèi
mián
wàn
jīng
zhēn
zhǔ
mìng
qiū
gēng
diào
qiě
suí
yuán
ǒu
rán
xiè
yuán
fēi
bìng
jiàn
xún
sēng
wèi
chán
shàng
yǒu
huā
qíng
wèi
zài
tóng
píng
zhōng
wán
fāng
yán

译文

去年春天,战火照亮了江边,曾写军书的晚上无法入眠。万里之遥的旌旗,是命运的象征,一座小山上的农夫随遇而安。偶然拜访的客人并非因病而来,有时也会找寻僧人而非修行。仍然有人珍惜花朵的情感,铜瓶里的花儿整日盛开,令人陶醉。

逐句剖析

"去春烽火照江边":去年春天,战火照亮了江边,

"曾草军书夕废眠":曾写军书的晚上无法入眠。

"万里旌旗真属命":万里之遥的旌旗,是命运的象征,

"一丘耕钓且随缘":一座小山上的农夫随遇而安。

"偶然谢客元非病":偶然拜访的客人并非因病而来,

"间亦寻僧不为禅":有时也会找寻僧人而非修行。

"尚有惜花情味在":仍然有人珍惜花朵的情感,

"铜瓶终日玩芳妍":铜瓶里的花儿整日盛开,令人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去春》是宋代诗人刘克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回忆去年春天的战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首联绘战乱之景,颔联叹战事无奈、慕随缘之安,颈联写战乱中挣扎,尾联借惜花表对美与乐观坚守。既有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全诗沉郁顿挫,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去春烽火照江边”这句诗开篇点题,直接将读者带入了去年春天的战乱场景。诗人以“烽火照江边”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烽火的光芒映照在江面上,不仅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战争对这片土地的侵扰,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引出了下文对战争影响的进一步描写。“曾草军书夕废眠”这句诗进一步回忆了战争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诗人曾为战争撰写军书,忙碌到深夜无法安眠,体现了他在战争中的责任与担当,也反映了战争的紧迫性。通过“夕废眠”三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颔联“万里旌旗真属命,一丘耕钓且随缘”通过“万里旌旗”与“一丘耕钓”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命运的无奈以及对随遇而安生活的向往。“万里旌旗”象征着战争的广阔与残酷,而“一丘耕钓”则代表着诗人内心对平静生活的渴望。诗人以“真属命”三字,无奈地接受了战争的命运,同时又以“且随缘”三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颈联“偶然谢客元非病,间亦寻僧不为禅”描写了诗人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诗人虽然偶尔会拜访客人或寻找僧人,但并非出于病痛或修行的目的,而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偶然谢客元非病”表明诗人在战乱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社交活动,但并非因病而闭门谢客;“间亦寻僧不为禅”则暗示诗人寻找僧人并非为了修行,而是为了在动荡的时局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这种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无奈与挣扎。尾联“尚有惜花情味在,铜瓶终日玩芳妍”通过“惜花”“玩芳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即使在战乱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的热爱,通过“尚有惜花情味在”一句,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诗人将花朵插在铜瓶中,整日欣赏,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体现了诗人在动荡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七言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