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浪快":风疾浪涌,
"万里骑蟾背":我骑在神蟾背上遨游万里。
# 蟾背:指月宫。蟾即蟾蜍,俗称蛤蟆,月中的精灵。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后人就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曾识姮娥真体态":好像曾经那样熟悉嫦娥妖媚娇娆的姿态。
# 姮娥:一作嫦娥,又作常娥。
"素面元无粉黛":素面清雅不施粉黛。
# 粉黛:女子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
"身游银阙珠宫":在银河宫阙与金玉珠色里尽情遨游。
# 银阙:为仙人或天帝所居。
"俯看积气濛濛":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云雾缭绕。
# 濛濛:一作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酒醉时偶然摇动月中桂树,
"人间唤作凉风":人间便吹起阵阵凉风。
# 唤作:吹起。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是宋代词人刘克庄所作的词。属于游仙题材,词人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描绘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奇妙旅程。词人于奇幻的幻境中驰骋想象,不仅展现了豪迈的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还时刻心系人间百姓疾苦,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对南宋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将缥缈的仙境与现实紧密相连,体现出独特且深刻的主题内涵。
2. 写作手法
想象:词开篇“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词人突破现实束缚,想象自己在高风快浪助力下,骑着蟾蜍在万里夜空穿梭,前往月宫,营造出奇幻瑰丽的氛围,展现了超凡的想象力。下阕“身游银阙珠宫”同样借助想象,描绘月宫的壮丽景象。用典:“素面元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以美人不施粉黛凸显其天然之美,来比喻月光皎洁,使诗句内涵更丰富。“俯看积气濛濛”则化用《列子・天瑞篇》中“天积气耳”的典故,形象地表现出词人远离人间的状态,增添了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上阕中,词人幻想自己凭借高风快浪,骑上蟾蜍,迅速穿行万里夜空,直达月宫。“曾识姮娥真体态”里的“曾”字极为精妙,暗示词人仿若本就来自天上,与嫦娥早有旧识,和苏轼《水调歌头》中“欲乘风归去”的“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素面原无粉黛”一句,暗引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之意,以嫦娥不施粉黛的素净面容比喻皎洁月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之纯净,凸显其天然之美。下阕聚焦词人在天宫的所见所感。置身如银似雪、宏伟壮丽的月宫,词人俯瞰人间,只见一片雾气弥漫、混沌不清的景象。“俯看积气濛濛”化用《列子・天瑞篇》中“天积气耳”的典故,表明此时词人已远离尘世。而“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堪称全词的关键所在。一个“醉”字,一个“偶”字,生动展现出词人只是在醉意中不经意地摇动了月中桂树,却意外地为人间送去清凉之风。这不仅寓意着身处高位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人间产生重大影响,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期望能有一股清正的政治之风,让南宋政权摆脱昏聩,走向清明。全词借奇幻想象,将天上与人间、幻境与现实紧密相连,展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弥漫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可词人的思绪并未全然飘离尘世。在幻想踏入月宫、远离人间纷扰之时,他依旧惦记着人间百姓正被酷热煎熬,满心期许能为他们送去一丝清凉慰藉。纵观作者过往诸多关怀民生艰难的作品,不难推测,此词借这奇幻的月宫之景,巧妙地寄托了他对苍生的深切关怀,绝非单纯展现月宫遨游的空想。整首词的构思新颖独到,词人凭借大胆无畏的想象,在虚幻之境肆意纵横,行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尽显豪迈风格,浪漫主义色彩贯穿始终。词人将缥缈的仙境与残酷的人间现实精巧相连,于字里行间深藏着深沉且别具一格的情感意蕴。
#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刘克庄这首《清平乐之二》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
现代夏承焘《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赏析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班婕妤》
下一篇:宋·刘克庄《嵩溪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