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收":梅雨刚刚停歇,
"浑不辨、东陂南荡":完全分辨不出哪里是东边水泊哪里是南边水湾。
"清旦里、鼓铙动地":清晨时分,战鼓和铙钹的声音震天动地,
"车轮空巷":人们都涌上街头,小巷都空了。
"画舫稍渐京辇俗":装饰精美的画舫渐渐有了京城的风俗韵味,
"红旗会踏吴儿浪":红色的旗帜仿佛要踏着吴地男儿所乘舟船掀起的波浪。
# 吴儿:弄潮儿。
"共葬鱼娘子斩蛟翁":大家一同祭奠葬在此地的鱼娘子和斩蛟的英雄,
"穷欢赏":尽情欢乐赏玩。
"麻与麦":大麻和小麦,
"俱成长":都已经成熟生长。
"蕉与荔":香蕉和荔枝,
"应来享":也应该前来享用。
"有累臣泽畔":有被贬谪的臣子在泽畔,
# 有累:指战国楚屈原,因受到了贵族们的排挤与诋毁被放逐,自沉于汨罗江。
"感时惆怅":感慨时世而忧愁怅惘。
"纵使菖蒲生九节":即使菖蒲能长出九节,
# 菖蒲:草名,端午时俗饮菖蒲酒,可避瘟。
"争如白发长千丈":又怎么比得上满头白发长达千丈。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只是独自清醒的人徒然发出一声浩然长笑,
# 独醒人:指屈原。
"空悲壮":满心悲壮。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梅雨初收,浑不辨、东陂南荡。清旦里、鼓铙动地,车轮空巷。”描绘了端午时节雨后初晴的景象,“浑不辨”写出雨后水泊众多难以分辨的状态。接着描写清晨的热闹场景,“鼓铙动地”从听觉角度,“车轮空巷”从视觉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人们都出门参与端午活动的热闹非凡,为全词奠定了欢快的基调。“画舫稍渐京辇俗,红旗会踏吴儿浪。”此句进一步描写端午活动,“画舫”体现了一种精致的场景,“京辇俗”表明这种活动带有京城的风俗特色;“红旗”“吴儿浪”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地域特色,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与特色的端午画面,丰富了词作的内容。“共葬鱼娘子斩蛟翁,穷欢赏。”这里提到“鱼娘子”“斩蛟翁”,结合端午祭祀的习俗,可知是在祭奠与端午相关的人物、“穷欢赏”则表现出人们尽情欢乐赏玩的状态,体现出节日的欢乐氛围。下片“麻与麦,俱成长。蕉与荔,应来享。”这几句描写了农作物和水果的生长情况,“俱成长”“应来享”赋予它们一种拟人化的感觉,一方面展现出端午时节万物生长的生机景象,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人们在这个时节用这些物产进行祭祀等活动,增添了节日的传统氛围。“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笔锋一转,“累臣泽畔”暗指屈原,屈原被贬谪在泽畔,此时词人借屈原的遭遇抒发对时世的感慨,“感时惆怅”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使词作的基调从欢乐转向深沉的感怀。“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运用对比的手法,“菖蒲生九节”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代表着吉祥、长寿等寓意;“白发长千丈”则形象地表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两者对比,更突出了词人对时光和人生的无奈与悲叹。“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这句中的“独醒人”暗指屈原,也象征着像屈原一样清醒的人。词人以“浩然一笑”展现出一种豁达又无奈的态度,“空悲壮”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无奈与悲凉,全词在这种深沉的情感中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 刘潜夫满江红……沉痛激烈,几欲敲碎唾壶。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上一篇:宋·刘克庄《郊行》
下一篇:宋·刘克庄《谒墓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