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juàn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miào
zài
xīn
tōng
róng
zhuó
rán
yǒu
jiàn
shì
yīng
xióng
wǎn
zuò
hán
kǎo
wǎng
zhé
céng
fēi
shàng
tóng
zhé
jiǎo
zhēng
guō
yǒu
dào
méi
qiú
liáng
gōng
lián
lǎo
xué
zhù
yuè
luò
shēn
héng
wèi
zhōng

译文

做学问的精妙之处,在于内心的领悟能与道理相融合,有卓越而独到的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大儒韩愈晚年撰写《韩子年谱考异》,前代的贤哲也曾批评墨家“尚同”的主张。努力追求像郭有道那样,以折角巾的风采成为世人榜样,也希望能像狄梁公那般,有剃眉明志般的忠贞风骨。可叹我这老学者孤独无依,即便月亮西沉、参星横斜,还在灯下研读未曾停歇。

逐句剖析

"妙在心通与理融":做学问的精妙之处,在于内心的领悟能与道理相融合,

"卓然有见是英雄":有卓越而独到的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大儒晚作韩考异":大儒韩愈晚年撰写《韩子年谱考异》,

"往哲曾非墨尚同":前代的贤哲也曾批评墨家“尚同”的主张。

"折角争希郭有道":努力追求像郭有道那样,以折角巾的风采成为世人榜样,

"剃眉求似狄梁公":也希望能像狄梁公那般,有剃眉明志般的忠贞风骨。

"可怜老学孤无助":可叹我这老学者孤独无依,

"月落参横读未终":即便月亮西沉、参星横斜,还在灯下研读未曾停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卷》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以“妙在心通与理融”“卓然有见是英雄”等句,展开对学术精神的思辨,还化用韩愈考异、墨家学说等典故,流露对古代先贤的仰慕。末句“月落参横读未终”,深切传递出诗人晚年治学的孤寂心境。此作收录于《后村先生大全集》,凸显了刘克庄晚年诗作将哲理融入意象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克庄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诗歌创作。作于宝祐五年(1257)的《对卷》,正值他70岁、学术思想成熟之际。这一阶段,刘克庄专注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革新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读书诗。整首诗以议论为主,融入典故,将对学术精神的思考、对先贤的追慕与自身的治学经历紧密结合,语言庄重典雅,情感含蓄深沉,展现了南宋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大儒”晚年撰写《韩子年谱》体现出对学术的严谨辨析与独立思考,而“往哲”批评墨家“尚同”的思想,二者在学术态度上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注重独立辨析,后者反对不加区分的等同,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学术研究中融通义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化用:“折角争希郭有道”化用化用东汉郭泰折巾角,诗人以“折角”代指对郭泰品格与才学的追慕,表达自己渴望像郭泰一样,以高洁的德行和学识影响他人。“剃眉求似狄梁公”化用唐代狄仁杰剃眉典故,通过化用这两个典故,诗人将自己对古代贤哲的追慕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范式,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人格理想与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妙在心通与理融,卓然有见是英雄”,两句便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主旨。诗人认为,做学问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内心的感悟与事物的道理融会贯通,而能有卓越独到的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里的“英雄”并非指驰骋沙场的勇士,而是指在学术领域有深刻洞见的人,体现了诗人对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与融会贯通能力的高度重视。颔联“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承接首联,通过典故进一步阐述学术精神。“韩考异”指的是大儒韩愈晚年所作的考据类著作,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墨尚同”则是墨家的主张,而“往哲曾非”表明前代的贤哲曾对墨家这一观点提出批评。诗人通过对比韩愈的严谨考据与对墨家“尚同”思想的反思,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独立判断、不盲从的重要性,呼应了首联中“卓然有见”的观点。颈联“折角争希郭有道,剃眉求似狄梁公”,继续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风骨的仰慕。“郭有道”即东汉名士郭泰,“折角”是关于他的典故,体现其独特的品格与声望;“狄梁公”指唐代名臣狄仁杰,“剃眉”的典故展现了他的忠贞与智慧。诗人说自己努力追求像郭泰、狄仁杰那样的品格与境界,既表达了对古代贤哲的崇敬,也暗含了自身以先贤为榜样、坚守治学与为人准则的追求。尾联“可怜老学孤无助,月落参横读未终”,将视角拉回自身,描绘了晚年治学的情景。“老学”点明了自己的身份与状态,“孤无助”则流露出晚年治学缺乏同道、孤独无依的心境。“月落参横”描绘了从月升到月落、星象推移的时间变化,暗示了诗人夜以继日、潜心苦读的过程,“读未终”三个字则展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塑造出一个在深夜孤灯下潜心治学的老者形象,将个人的孤寂与对学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此诗集中彰显了“以理入诗”的创作理念,其蕴含的治学精神,成为研究南宋士人心态的重要文献。作品将七言律诗的工整对仗与深邃哲理相融合,奠定了它在江湖诗派中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西山》

下一篇:宋·刘克庄《蔡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