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心通与理融":做学问的精妙之处,在于内心的领悟能与道理相融合,
"卓然有见是英雄":有卓越而独到的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大儒晚作韩考异":大儒韩愈晚年撰写《韩子年谱考异》,
"往哲曾非墨尚同":前代的贤哲也曾批评墨家“尚同”的主张。
"折角争希郭有道":努力追求像郭有道那样,以折角巾的风采成为世人榜样,
"剃眉求似狄梁公":也希望能像狄梁公那般,有剃眉明志般的忠贞风骨。
"可怜老学孤无助":可叹我这老学者孤独无依,
"月落参横读未终":即便月亮西沉、参星横斜,还在灯下研读未曾停歇。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读书诗。整首诗以议论为主,融入典故,将对学术精神的思考、对先贤的追慕与自身的治学经历紧密结合,语言庄重典雅,情感含蓄深沉,展现了南宋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大儒”晚年撰写《韩子年谱》体现出对学术的严谨辨析与独立思考,而“往哲”批评墨家“尚同”的思想,二者在学术态度上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注重独立辨析,后者反对不加区分的等同,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学术研究中融通义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化用:“折角争希郭有道”化用化用东汉郭泰折巾角,诗人以“折角”代指对郭泰品格与才学的追慕,表达自己渴望像郭泰一样,以高洁的德行和学识影响他人。“剃眉求似狄梁公”化用唐代狄仁杰剃眉典故,通过化用这两个典故,诗人将自己对古代贤哲的追慕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范式,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人格理想与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妙在心通与理融,卓然有见是英雄”,两句便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主旨。诗人认为,做学问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内心的感悟与事物的道理融会贯通,而能有卓越独到的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里的“英雄”并非指驰骋沙场的勇士,而是指在学术领域有深刻洞见的人,体现了诗人对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与融会贯通能力的高度重视。颔联“大儒晚作韩考异,往哲曾非墨尚同”,承接首联,通过典故进一步阐述学术精神。“韩考异”指的是大儒韩愈晚年所作的考据类著作,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墨尚同”则是墨家的主张,而“往哲曾非”表明前代的贤哲曾对墨家这一观点提出批评。诗人通过对比韩愈的严谨考据与对墨家“尚同”思想的反思,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独立判断、不盲从的重要性,呼应了首联中“卓然有见”的观点。颈联“折角争希郭有道,剃眉求似狄梁公”,继续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风骨的仰慕。“郭有道”即东汉名士郭泰,“折角”是关于他的典故,体现其独特的品格与声望;“狄梁公”指唐代名臣狄仁杰,“剃眉”的典故展现了他的忠贞与智慧。诗人说自己努力追求像郭泰、狄仁杰那样的品格与境界,既表达了对古代贤哲的崇敬,也暗含了自身以先贤为榜样、坚守治学与为人准则的追求。尾联“可怜老学孤无助,月落参横读未终”,将视角拉回自身,描绘了晚年治学的情景。“老学”点明了自己的身份与状态,“孤无助”则流露出晚年治学缺乏同道、孤独无依的心境。“月落参横”描绘了从月升到月落、星象推移的时间变化,暗示了诗人夜以继日、潜心苦读的过程,“读未终”三个字则展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塑造出一个在深夜孤灯下潜心治学的老者形象,将个人的孤寂与对学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此诗集中彰显了“以理入诗”的创作理念,其蕴含的治学精神,成为研究南宋士人心态的重要文献。作品将七言律诗的工整对仗与深邃哲理相融合,奠定了它在江湖诗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