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ān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jué
dǐng
yáo
zhī
yǒu
yǐn
jūn
cān
zhī
zhòng
zhú
shè
wéi
qún
duō
yīng
zào
chá
yān
shān
xià
kàn
lái
shì
bái
yún

译文

我遥望着远方高山的峰顶,心想那儿一定住有避世逃名的高隐,他服食芝草,种植白术,名心早尽,日常以麋鹿为群,这时候他多半正在烹煮午茶,把炉火烧旺,升起烟雾,山下看去,是缕缕白云。

逐句剖析

"绝顶遥知有隐君":我遥望着远方高山的峰顶,心想那儿一定住有避世逃名的高隐,

# 隐君:避世逃名,隐居山林的高人。,绝顶:山的最高处。

"餐芝种术麝为群":他服食芝草,种植白术,名心早尽,日常以麋鹿为群,

# 麝:一种麋鹿类动物,其尾可做拂尘。一作“麈”“朮”。,术:白术,一种多功能草药。,芝:灵芝,古人认为是仙草,服用可以长生。

"多应午灶茶烟起":这时候他多半正在烹煮午茶,把炉火烧旺,升起烟雾,

# 多应:揣测词,应该。

"山下看来是白云":山下看去,是缕缕白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山》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聚焦隐士生活,却独辟蹊径,并未采用直接写实的手法,而是凭借巧妙的猜测与丰富的想象来构建诗篇。开篇,诗人的目光悠悠投向那巍峨的西山,见其山势高耸、山色青秀,心中便笃定这深山之中定有隐士幽居。紧接着,第二句将想象具象化,勾勒出隐士的日常:餐食灵芝、栽种白术,身旁还有灵动的麝鹿相伴,这般画面一展开,隐士那超凡脱俗的风骨、仿若仙人般的气质便鲜活呈现,仿若近在眼前。到了三、四句,诗人进一步强化之前的推测,给出了一个新奇的设想——山顶上袅袅飘动的白云,说不定就是隐士午时生火煮茶升起的炊烟呢!这般新颖独特的构思,把对山中隐士悠然生活的向往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满是诗人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羡慕与崇敬,读来令人不禁神往那西山深处的静谧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隐逸诗。描绘了西山那高耸入云、山色青秀的景致,凭借想象勾勒出绝顶之上隐士餐食灵芝、种植白术,与麝鹿为伴的超凡生活,营造出一种清幽、神秘且充满仙气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隐士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生活状态的向往,表达出自身可望不可及的羡慕与崇敬之情。这是一首写隐士生活的七言绝句,借西山的峻峭山景、想象中隐士的日常起居以及山顶仿若白云的茶烟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对尘世之外高洁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中对隐士生活的描写并非写实,而是通过猜测和想象来构思。“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麈为群”,诗人由眼前西山的耸峙青秀,推测山中住着隐士,并想象其服食芝草、种植白术、与麋鹿为友的生活,化虚为实,展现出隐士的高风亮节和仙骨道气。想象:“绝顶遥知有隐君”,诗人由眼前西山的耸峙青秀,推测山中住着隐士,一个“遥知”,将猜测与想象融入其中。次句“餐芝种术麝为群”,继续展开想象,把隐士的生活具体描绘为服食芝草、种植白术、与麋鹿为友,仿佛亲眼所见,使隐士的高风亮节和仙骨道气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绝顶遥知有隐君”:此句是全诗想象的开篇,诗人立足山下,目光远眺西山之巅。“绝顶”点明了山之高耸,营造出一种高远、神秘的氛围,暗示那是人迹罕至、远离尘嚣之地。“遥知”一词颇为精妙,它并非基于确切所见,而是凭借西山“耸峙高秀”的山势特点,以及诗人对隐士习性的了解,在心中笃定那山顶之上有隐士幽居。这里的“遥”,拉开了现实与想象的空间距离,让读者跟随诗人一同开启对隐士世界的探寻,虽未着笔刻画隐士形象,却已勾起无限遐想,为后续的诗意铺展奠定了空灵的基调。“餐芝种术麝为群”:紧承上句,进一步深入想象的情境。“餐芝”描绘隐士服食灵芝,灵芝在古代文化中常与养生、超凡脱俗相关联,暗示隐士追求长生、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种术”指种植白术等草药,展现其自给自足、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亦带有道家养生修行的意蕴。“麝为群”更是神来之笔,勾勒出隐士与灵动的麝鹿和谐共处的画面,尽显其山野性情,远离人间烟火、不涉尘世纷扰。通过这些细节,将隐士的生活具象化,仿佛那仙风道骨的隐者就在眼前,其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气质跃然纸上,使读者清晰感知到诗人心中理想隐士的模样。“多应午灶茶烟起”:这一句视角切换至山顶,从时间“午”点明是隐士日常的生活节点,推测此时山上正升起袅袅茶烟。“多应”一词,带着诗人的主观判断,虽未亲见,却依据前文隐士的生活情境合理推测,让想象更具逻辑性。茶烟袅袅,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抹生活气息,在超凡脱俗中融入人间烟火,使隐士形象更为立体真实,也暗示隐士悠然闲适的生活节奏,于山林间静享岁月。“山下看来是白云”:诗人的视角再次拉回山下,将山顶浮动的“茶烟”与“白云”相连,构思新奇巧妙。从山下仰望,那悠悠升腾的茶烟与山间白云融为一体,难以分辨。这一画面既营造出西山的清幽高远之境,又侧面烘托隐士闲适自在、不沾尘世烟火的生活状态,仿佛隐士如同这高山白云般自在洒脱。诗人借这一独特视角,以景衬人,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寄托其中,让读者也不禁神往那山顶之上的静谧天地。

4. 作品点评

南宋时,刘克庄见政权腐朽,因批判当权者频遭迫害,无力改变现实。无奈之下,他将理想寄托于隐士生活,以作退避。此诗写隐士日常,语言平实近口语,皆眼前景、心中想,看似平淡,实则饱含对尘世的厌倦、对宁静高远之境的向往,情深沉、欲言又止,含而不露,予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穴蚁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对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