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kǒu
duō
jǐng
lóu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1
zhuàng
guān
dōng
nán
èr
bǎi
zhōu
jǐng
duō
chù
què
duō
chóu
jiāng
liú
qiān
yīng
xióng
lèi
shān
yǎn
zhū
gōng
guì
xiū
běi
zhǐ
jīn
wéi
yǒu
jiǔ
zhōng
yuán
zài
wàng
dēng
lóu
西
fēng
zhàn
jiàn
chéng
shì
zhǐ
sòng
nián
nián
shǐ
使
zhōu

译文

京口一带景色壮观,统领着东南二百州地域,然而景色越美之处,却引发更多的愁绪。江水千古流淌,承载着英雄们的泪水,高山遮掩着诸位公卿因富贵而生的羞愧。如今北府只剩下酒,遥望中原,却只能忍住登楼的悲愤。西风中昔日的战舰如今在哪里呢,暂且置办年年送使臣的船只吧。

逐句剖析

"壮观东南二百州":京口一带景色壮观,统领着东南二百州地域,

"景于多处却多愁":然而景色越美之处,却引发更多的愁绪。

"江流千古英雄泪":江水千古流淌,承载着英雄们的泪水,

"山掩诸公富贵羞":高山遮掩着诸位公卿因富贵而生的羞愧。

"北府只今唯有酒":如今北府只剩下酒,

"中原在望莫登楼":遥望中原,却只能忍住登楼的悲愤。

"西风战舰成何事":西风中昔日的战舰如今在哪里呢,

"只送年年使客舟":暂且置办年年送使臣的船只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京口多景楼》为南宋中期诗人刘过登临镇江多景楼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开篇以首联的“观”字与“愁”字,奠定全诗基调。“观”引出所览之景,“愁”则直抒胸臆,点明内心忧思。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有力痛斥苟安者奢靡偷生之态。颈联借景抒情,深刻揭露军队不思进取的时局现状。尾联感慨战舰竟沦为求和工具,于字里行间,抒发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当政者偏安行径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京口多景楼》为南宋中期诗人刘过登临镇江多景楼时所作,多景楼坐落于江苏镇江北固山后峰,始建于北宋时期。因其地势得天独厚,可俯瞰长江,险要壮美,自南宋起便成为文人墨客登临以抒发情怀的绝佳之地。南宋中期,朝廷偏安江南,北伐大业屡受挫折。在此局势下,刘过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触景生情,将满心对时局的愤懑诉诸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它描绘了诗人刘过登临镇江多景楼时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以及对当政者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大义的批判之情,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对比:“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千古以来为国家命运流泪的英雄,与不顾国家危难贪图富贵的“诸公”进行对比,突出两者行为与境界的巨大差异,痛斥权贵的奢靡偷生。直抒胸臆:“景于多处更多愁”这句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明在看到多景楼诸多壮观景色时,内心产生的是更多的愁绪,直白地抒发了对南宋偏安局势不满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更多愁”,一“观”字,如同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统领全篇视角,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目光,俯瞰东南广袤大地的壮丽景象。而“愁”字恰似情感的导火索,直抵内心深处,点明了全诗的情感核心,暗示出诗人对南宋偏安一隅局面的强烈不满。颔联“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富贵客”的醉生梦死与“吴越愁”所代表的国家忧患并置。“江流千古英雄泪”,让人联想到千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泪水融入滚滚江流,诉说着壮志未酬的悲愤。而“山掩诸公富贵羞”则无情地揭露了那些权贵们,在国家危亡之际,依然贪图富贵、寻欢作乐,这一对比,直斥权贵不顾家国之危,醉心奢靡的行径,饱含诗人对他们的鄙夷与愤慨。颈联“北府如今唯有酒,中原在望忍登楼”,描绘出一幅令人痛心疾首的画面。“北府”本是军事要地,如今却只见将士们“饮酒观潮”,沉迷于享乐,尽显颓靡之态。这种场景深刻揭露了南宋军备废弛的严峻现状,曾经保家卫国的军队,如今已失去了进取之心。面对这一切,诗人怎能不愤慨?“中原在望忍登楼”一句,更是将诗人内心的痛苦推向高潮,中原故土近在眼前,却无力收复,登上高楼,目睹这一切,满心的无奈与悲愤呼之欲出。尾联“西风战舰今何在,且办年年使客舟”,以“战舰徒为迎使舟”作结,极具讽刺意味。曾经用于抵御外敌的战舰,如今却沦为迎接求和使节的工具,南宋朝廷为求一时安稳,不惜放弃尊严与主权,将战舰这一保家卫国的利器,变成了讨好敌人的“使者之舟”。此句深刻讽刺了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求和政策,悲叹收复中原的希望愈发渺茫,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过《自宣溪过早禾渡》

下一篇:宋·刘过《望幸金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