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紫岩去后汉公卿":试问紫岩(张浚)去世后,朝中那些官员,
"不知几貂蝉":不知有几个是真正的栋梁。
"谁能借留侯箸":谁能如张良借箸筹谋,
"著祖生鞭":或如祖逖闻鸡起舞、奋起鞭策。
"依旧尘沙万里":中原依旧战火纷飞,
"河洛染腥膻":黄河、洛水一带被敌人的腥膻之气沾染。
# 染腥膻:一作“黯风烟”。
"谁识道山客":有谁知道道山(的学者),
"衣钵曾传":曾传承了(先辈的)学问与志向。
"共记玉堂对策":还记得在玉堂应对策问,
"欲先明大义":想要先阐明大义,
"次第筹边":再谋边疆防御。
"况重湖八桂":更何况(您)在重湖、八桂之地,
"袖手已多年":早已袖手旁观多年。
"望中原驰驱去也":盼望您向中原奔驰而去,
"拥十州、牙纛正翩翩":拥有十州之地,帅旗飘扬。
"春风早":愿春风早至,
"看东南王气":看那东南方的帝王之气,
"飞绕星躔":正腾跃环绕于星辰之间。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分段赏析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此句开篇发问,以紫岩公(张浚)离世后汉家公卿的情况开篇。“紫岩”代指张浚,他是南宋抗金名臣。“貂蝉”在古代是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借指公卿大臣。词人发出疑问,自紫岩公离世后,朝廷中的公卿大臣,还有多少能像他一样有才能、有气节呢?一个“问”字,引出词人对当时朝廷人才匮乏的感慨,为全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谁能借留侯箸,著祖生鞭”该句运用典故,“留侯箸”指张良在鸿门宴上为刘邦筹划,以箸指画形势;“祖生鞭”指东晋祖逖北伐时奋勇争先。词人问谁能像张良一样为国家出谋划策,谁能像祖逖一样奋勇争先,建立功业。这里表达了对有才能、有抱负之人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当时朝廷中缺乏这样的栋梁之才。“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此句描绘了当时的国家局势。“尘沙万里”描绘出边疆战火纷飞、黄沙漫天的景象,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动荡。“河洛染腥膻”中,“河洛”指黄河、洛水地区,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腥膻”原指牛羊的膻气,这里借指金人的侵扰。词人感慨中原大地依旧被金人侵占,一片腥膻之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金人的痛恨。“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道山客”指隐居山林、有学问的人,这里可能指吴猎。“衣钵曾传”表示吴猎继承了前人的学问和志向。词人问谁能认识到吴猎这样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他曾经继承了前人的衣钵,有着非凡的学识和志向。此句为下文对吴猎的赞美和期许做铺垫。“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该句回忆过去与吴猎等人在玉堂(翰林院的别称)对策的情景。“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表明他们当时在对策时,就立志要先明确国家的大义,然后依次筹划边疆之事。这体现了吴猎等人有远大的抱负和爱国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他们当年壮志的怀念。“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重湖八桂”指湖北、广西等地。词人说吴猎在湖北、广西等地多年,一直未能施展抱负,只能袖手旁观。这里既表达了对吴猎怀才不遇的惋惜,也暗示了当时朝廷的用人不当,使得像吴猎这样的有才之人无法为国家效力。“望中原驰驱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此句描绘了词人对吴猎出征的期望。“望中原驰驱去也”表达了词人希望吴猎能够奔赴中原,收复失地。“拥十州、牙纛正翩翩”中,“牙纛”是古代军队中的大旗,这里描绘了吴猎率领军队,旗帜飘扬,威风凛凛的场景。词人通过这一描写,展现了对吴猎的信任和对他能够建立功业的期待。“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该句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景象。“春风早”寓意着希望和生机,“东南王气”指东南地区有祥瑞之气,暗示着国家有望复兴。“飞绕星躔”表示这种祥瑞之气环绕着星辰,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将会好转。词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吴猎能够成功收复失地的信心。
上一篇:宋·刘过《寄张东之》
下一篇:宋·刘过《明州观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