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mǎn
yuàn
huā
xiāng
qíng
zhòu
yǒng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1
mǎn
yuàn
huā
xiāng
qíng
zhòu
yǒng
yīn
yīn
tíng
rén
shuí
jiāng
xīn
guǎn
qīng
chūn
yóu
zhī
lǎn
jiāng
liǔ
méi
pín
jìn
shuǐ
yuǎn
shān
dōu
hèn
kān
fāng
cǎo
yīn
céng
jūn
shū
píng
shuò
yàn
yǒu
lèi
zài
luó
jīn

译文

满院繁花散发着香气,晴朗的日子里白昼显得格外漫长,幽静的亭户之中,空无一人。有谁能将心思放在这大好春光上呢。纤细的柳丝似乎知晓我的慵懒,江边的柳树也像在皱眉发愁。近处的水、远处的山,都积攒着怨恨,哪里承受得住那如绿毯般的芳草。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思念着你。没有书信可以托付给北飞的大雁,只有泪水洒落在罗巾之上。

逐句剖析

"满院花香晴昼永":满院繁花散发着香气,晴朗的日子里白昼显得格外漫长,

"愔愔亭户无人":幽静的亭户之中,空无一人。

# 愔愔:沉寂、悄然。

"谁将心绪管青春":有谁能将心思放在这大好春光上呢。

"游丝知我懒":纤细的柳丝似乎知晓我的慵懒,

# 游丝:纤细的柳丝。

"江柳也眉颦":江边的柳树也像在皱眉发愁。

# 颦:皱眉。

"近水远山都积恨":近处的水、远处的山,都积攒着怨恨,

"可堪芳草如茵":哪里承受得住那如绿毯般的芳草。

# 可堪:怎能承受。

"何曾一日不思君":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思念着你。

"无书凭朔雁":没有书信可以托付给北飞的大雁,

# 朔雁:北方的鸿雁。

"有泪在罗巾":只有泪水洒落在罗巾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满院花香晴昼永》是宋代词人刘过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庭院之景,满院花香、静谧亭户,却无人相伴,奠定孤寂基调。词中借游丝、江柳等自然景物,拟人化表达女子慵懒与愁闷。下阕由景入情,近水远山皆积恨,芳草如茵更添愁绪,直抒“何曾一日不思君”的相思之苦。尾句“无书凭朔雁,有泪在罗巾”,以雁足传书之典,凸显女子思念无寄的孤独无助。全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尽显婉约词风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相思词。以细腻笔触抒写相思之苦、两地牵念之情。这般主题,在其词作中并非罕见。刘过一生漂泊无依,纵情于江湖之间,历经风雨沧桑,对于离别相思之痛,想必有着极为深刻且真切的体会。他将自己漂泊的孤寂、对远方之人的思念,皆融入词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开篇“满院花香晴昼永,愔愔亭户无人”,描绘出春日里庭院花香弥漫、白昼漫长,然而亭户寂静无人的景象。以美好的春日之景反衬出女子的孤独寂寞,花香满院却无人欣赏,更添孤寂之感。拟人:“游丝知我懒,江柳也眉颦”,把游丝和江柳拟人化。游丝似乎知晓女子的慵懒,江柳也仿佛在皱眉叹息,仿佛它们都在为女子的相思之苦而感同身受。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它们成为女子的情感寄托,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子的孤独和哀怨。

3. 分段赏析

“满院花香晴昼永,愔愔亭户无人”,此句中“满院花香”明面上点明正值春日繁花盛开之季,暗里却巧妙暗示了庭院冷清“无人”之境。正是因庭院寂静无声,少有人至,花香才得以毫无阻拦地弥漫满院,主人公也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浓郁芬芳。李清照《醉花阴》里“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声声慢》中“独自怎生得黑”,皆细腻刻画了独处之人深感白昼漫长难捱的孤独寂寞心境,而此词“晴昼永”亦是此意。孤寂之人沉浸于相思之苦,对周遭春光全然无心欣赏,故而发出“谁将心绪管青春”的感慨,直言哪有心思去顾及这大好春光呢?“游丝知我懒,江柳也眉颦”,飘动的蛛丝自然流露出主人公长久以来的漫不经心、慵懒倦怠。不过,若将“知”字简单理解为“说明”,那么“知我懒”实则无需特意言明,仅写蛛丝飘荡,读者便能自然联想到主人公的慵懒之态。词人此处巧妙运用“知”字,赋予蛛丝以生命与灵性,仿佛蛛丝日夜相伴,洞察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深知其内心懒散。而江边的柳条也似在为主人公发愁,如此一来,主人公的孤苦之情愈发深沉浓烈。过片处“可堪”意为“哪堪”。满心怨怼之人眼中,近水远山皆化作阻隔自己与所思之人相见的可恨之物,那如茵的芳草更预示着春天即将消逝。时光匆匆流逝,所思之人却始终未归;岁月悄然虚掷,相思之人怎堪忍受这般煎熬!然而,词人在前文并未直白点明这些深意,直至结尾才揭示主人公“懒”与“恨”的根源,皆源于“思君”之情。尽管每日思念如潮,却终究无济于事。相传大雁能传递书信,可又有谁能知晓所思之人究竟身在何方呢?真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主人公只能日日以泪洗面,沉浸在无尽的相思之苦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独具特色,几乎句句与景物相关,却又无一句刻意着力写景,究其原因,或许正如词中所写:“谁将心绪管青春。”不过,若能适当减少叙述成分,将情感更直接地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许更能增添含蓄隽永之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过《挂搭松窝》

下一篇:宋·刘过《沁园春·一笛横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