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líng
yún
gāo
chù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1
shè
gèng
shàng
céng
lóu
cái
dào
céng
xiāo
zuì
shàng
tóu
fāng
shí
qián
kūn
zhēn
zhuàn
hǎo
zhī
shēn
shì
zhōu
jiǔ
qiū
cǎo
lán
yān
shī
湿
wàn
shān
chuān
hǎi
gèng
zhàng
qióng
wàng
yǎn
yǎn
zhōng
chù
rèn
shén
zhōu

译文

提起衣襟,整理好衣服,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才真正到达了那高入云霄的最顶端之处。此时才认识到天地万物真的如同转动的车轮一般,不停运转、变化无穷,也由此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就如同那漂浮在水面上的空船一样,漂泊无定。在深秋时节,草木被山间的雾气和云烟所笼罩,显得湿润而朦胧,那辽阔万里的山川,在大海升腾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在浮动一般。我还想要拄着藜杖,尽力向远方眺望,看尽这世间的景色,可是在我的眼中,到底哪里才能够辨认出那曾经的中原大地呢?

逐句剖析

"摄衣更上一层楼":提起衣襟,整理好衣服,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 摄衣:提起衣襟。

"才到层霄最上头":这才真正到达了那高入云霄的最顶端之处。

# 层霄:高空。

"方识乾坤真转毂":此时才认识到天地万物真的如同转动的车轮一般,不停运转、变化无穷,

# 转毂:飞转的车轮。比喻行进迅速。

"好知身世付虚舟":也由此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就如同那漂浮在水面上的空船一样,漂泊无定。

"九秋草木岚烟湿":在深秋时节,草木被山间的雾气和云烟所笼罩,显得湿润而朦胧,

"万里山川海气浮":那辽阔万里的山川,在大海升腾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在浮动一般。

"更欲杖藜穷望眼":我还想要拄着藜杖,尽力向远方眺望,看尽这世间的景色,

"眼中何处认神州":可是在我的眼中,到底哪里才能够辨认出那曾经的中原大地呢?

#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凌云高处》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摄衣更上一层楼”的攀登动作开篇,通过“层霄最上头”的空间描写展现登临极境;颔联“乾坤真转毂”以天地如车轮的意象暗喻世事变迁,“身世付虚舟”化用道家思想表达超然态度;颈联“九秋草木岚烟湿”与“万里山川海气浮”对仗工稳,通过湿润的秋雾与浩瀚的海气交织,营造苍茫辽远的意境;尾联“杖藜穷望眼”延续登高主题,“何处认神州”以问句收束,既显极目远眺之态,又暗含家国难辨的深沉感慨。全诗以雄健笔力勾连天地与人生,在壮阔的自然图景中寄寓了对世事无常的哲思与忧国情怀,体现了刘过诗作沉郁中见豪放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诗人描写自己提起衣裳,登上更高的一层楼,直到到达云霄的最顶端。“摄衣”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的姿态,而“才到”“最上头”则强调了诗人所到达的高度,为下文的观景和抒情做了铺垫。颔联“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诗人站在高处,才认识到天地就像转动的车轮一样不停运转,而自己的身世就如漂泊在水上的虚舟一般。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通过对天地和身世的感悟,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蕴含着一种豁达又略带无奈的心境。“乾坤转毂”的宏大景象与“身世虚舟”的渺小脆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颈联“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描绘了登高所见的秋日景色。“九秋”点明季节,秋天的草木在岚烟的笼罩下显得湿润而朦胧,远处万里山川在海气的浮动中若隐若现。这两句诗通过对草木、岚烟、山川、海气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迷离的氛围,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之美,又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增添了一抹深沉的色彩。尾联“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诗人想要拄着藜杖极目远望,却发出了“眼中何处认神州”的悲叹。“更欲”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眼前所见,渴望看得更远,而“何处认神州”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沦陷国土的思念之情。在南宋时期,国家半壁江山沦陷,诗人登高远望,心中所想的是沦陷的神州大地,这一句将诗人的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过《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得径》

下一篇:宋·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必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