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ī
zhōu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1
bái
tíng
qián
zhèng
jiě
chuán
mèng
zhōng
guò
fān
chuān
hóng
chén
rǎn
rǎn
xíng
tiān
shàng
huáng
dào
qīn
qīn
jìn
biān
shí
dòng
shè
yàn
shān
féi
huī
zǒng
kān
tián
máo
biàn
便
qiáo
nài
gōng
míng
wèi
liǎo
yuán

译文

在白傅庭前刚刚解开船只,仿佛梦中忽然就已过了番川。尘世的道路缓缓如在天上行走,所行之路快速地靠近太阳旁边。石洞和歙溪的材料都可做砚台,山上肥沃,徽路两旁都可开垦成田地。想要搭建茅屋在此侨居,无奈这功名还没有了却缘分。

逐句剖析

"白傅庭前正解船":在白傅庭前刚刚解开船只,

"梦中忽已过番川":仿佛梦中忽然就已过了番川。

"红尘冉冉行天上":尘世的道路缓缓如在天上行走,

"黄道骎骎近日边":所行之路快速地靠近太阳旁边。

"石洞歙溪俱可砚":石洞和歙溪的材料都可做砚台,

"山肥徽路总堪田":山上肥沃,徽路两旁都可开垦成田地。

"把茅便欲侨居去":想要搭建茅屋在此侨居,

"奈此功名未了缘":无奈这功名还没有了却缘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徽州》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行旅为线索,前两联通过“解船”“过番川”“行天上”等意象,描绘舟行徽州途中的时空转换与壮阔景象;后两联借“石洞歙溪”“山肥徽路”等徽州风物,抒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功名未竟的无奈。全诗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旅途见闻与内心矛盾,语言凝练含蓄,意象苍茫深远,既体现了刘过“辛派词人”的豪逸风骨,又暗含南宋文人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普遍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夸张:“梦中忽已过番川”,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行程之快,突出诗人对旅途急切的感受以及对目的地的期待。比喻:“红尘冉冉行天上,黄道骎骎近日边”,将自己行走的道路比作在天上的红尘和靠近太阳运行轨迹的黄道,形象地描绘出旅途的高远、开阔与壮阔。直抒胸臆:“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徽州的喜爱以及因功名未竟而无法侨居的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白傅庭前正解船,梦中忽已过番川”:首联开篇点题,叙述行程的开始。“白傅庭前正解船”点明诗人从白傅庭前解开船只,踏上旅程。“梦中忽已过番川”则运用夸张手法,极言行程之快,仿佛在梦中就已经越过了番川,既表现出诗人对旅途的急切感受,也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即将到达的徽州充满期待。​“红尘冉冉行天上,黄道骎骎近日边”:颔联描绘旅途景色。“红尘冉冉行天上”,诗人将自己行走的道路比作在天上的红尘,“冉冉”一词生动地写出道路的悠远和行进时的动态感,给人一种高远、开阔的感觉。“黄道骎骎近日边”,“黄道”本指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这里用来形容诗人所走的道路,“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暗示诗人行程迅速,仿佛在靠近太阳的地方疾驰,进一步渲染出旅途的高远与壮阔。​“石洞歙溪俱可砚,山肥徽路总堪田”:颈联描写徽州的物产。“石洞歙溪俱可砚”指出徽州的石洞和歙溪所产的石头都适合制作砚台,体现出徽州物产的丰富与独特。“山肥徽路总堪田”说明徽州道路沿途的山土地肥沃,都适宜耕种,描绘出徽州的富饶,表达了诗人对徽州这片土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尾联直抒胸臆。“把茅便欲侨居去”表达了诗人看到徽州如此美好的景色和物产,便想要在此搭建茅屋侨居下来的想法,足见其对徽州的喜爱之深。“奈此功名未了缘”则笔锋一转,一个“奈”字道出无奈,因为功名还未完成,无法实现侨居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过《上益公十绝为寿·寿鹿》

下一篇:宋·刘过《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得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