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枫桥既语离":回忆昨日在枫桥与你依依惜别,
"何期千里又相随":怎料千里之外竟能再次与你相随。
"太湖不见鸱夷子":行至太湖,却寻不见范蠡归隐的踪迹,
"秋浦同寻杜牧之":来到秋浦,与你一同追寻杜牧的旧痕。
"灯火船窗深夜话":船窗下灯火昏黄,我们深夜相谈甚欢,
"江山客路早冬诗":客路中江山萧瑟,早冬时节赋诗寄怀。
"人间草木空无数":人间草木无数,却皆为凡俗之辈,
"除却梅花莫我知":唯有那凌寒的梅花,才是我的知己。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写了诗人与李季允侍郎在舟中深夜相聚长谈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惊喜与慰藉,羁旅的孤寂以及借梅花寄寓的孤高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太湖不见鸱夷子,秋浦同寻杜牧之”巧妙植入历史典故:“鸱夷子”(范蠡)隐居太湖的典故,既贴合舟行太湖的行程,又以“不见”暗喻自身难觅归隐之路的怅然;“杜牧之”曾游秋浦的经历,与诗人和友人的寻访形成互文,借古人的漂泊境遇映射当下的羁旅之愁。典故的使用不着痕迹,将历史与现实交融,赋予诗境以厚重的文化内涵。对比:“太湖不见鸱夷子,秋浦同寻杜牧之”通过对比古今,既消解了个体漂泊的孤独(“古人亦如此”),又以“梅花知己”的孤高(尾联)超越了历史的怅惘。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今不如古”,而是在“不见”与“同寻”的张力中,完成对文人精神宿命的体认:即便困于现实,也可借历史典故与自然物象(梅花)构建精神的独立王国,这正是宋诗“以理趣融情”的典型体现。情景交融:首联“忆昨枫桥既语离,何期千里又相随”,以昔日分别之地与今日重逢之景对照,离别的记忆与重逢的实景交融,暗含惊喜与感慨。颔联“太湖不见鸱夷子,秋浦同寻杜牧之”的实景中融入范蠡、杜牧的典故,眼前山水与古人境遇相叠,将羁旅的怅然与怀古的苍凉交织,景中藏情。颈联“灯火船窗”的暖意与“深夜话”的温馨相映,“江山客路”的苍茫与“早冬”的萧瑟相融,实景与心绪交织,显旅途孤寂中的温情。尾联以“人间草木”的寻常衬“梅花”的独特,将孤高情怀寄于梅花意象。全诗以景载情,情随景生,在旅途实景与人文意象的交融中,尽显重逢的欣喜、羁旅的孤寂与孤高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忆昨枫桥既语离,何期千里又相随。”首联追溯重逢的缘起,暗含惊喜。“忆昨枫桥既语离”回忆昔日在枫桥分别的场景,“既语离”点明分别的既定事实;“何期千里又相随”以“何期”(怎料)的反问,写相隔千里后竟意外同行的缘分,重逢的意外之喜流于笔端,既交代了两人相聚的背景,又奠定了全诗真挚的情感基调。“太湖不见鸱夷子,秋浦同寻杜牧之。”颔联借途中景致与历史典故抒情。“太湖不见鸱夷子”中,“鸱夷子”指隐居太湖的范蠡,诗人望太湖而不见这位古贤,暗含对隐逸的遥想与自身难脱羁旅的怅然;“秋浦同寻杜牧之”则以曾游秋浦的杜牧为喻,写与友人同寻前代诗人足迹,既贴合行程,又借古人的漂泊境遇暗喻自身,怀古与现实交融,添羁旅的苍凉感。“灯火船窗深夜话,江山客路早冬诗。”颈联聚焦舟中夜话与客路心绪。“灯火船窗深夜话”绘实景:船窗灯火下,两人深夜畅谈,温馨画面反衬旅途中的孤寂,灯火的暖与夜色的寒形成对比;“江山客路早冬诗”转向心境,“江山客路”点出漂泊身份,“早冬”的萧瑟与“诗”中流露的孤寂相融,将旅途的苍茫与诗意的孤寂交织,情感沉郁而真切。“人间草木空无数,除却梅花莫我知。”尾联以梅花自喻,托孤高情怀。“人间草木空无数”以“空无数”言世间草木虽多却无足挂齿,反衬梅花的独特;“除却梅花莫我知”直抒胸臆,言唯有梅花懂“我”,将对梅花的偏爱升华为精神知己的寄托,既流露不被世俗理解的孤寂,又显孤高自守的品格,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戴复古《别钟子洪》
下一篇:宋·戴复古《望江南·壶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