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行乐":在龙山游乐。
"何如今日登黄鹤":哪里比得上今天登黄鹤山呢。
"风光政要人酬酢":这美好的风光正需要人来欣赏应和。
"欲赋归来":想要写《归去来兮辞》归隐,
"莫是渊明错":难道是陶渊明错了吗。
"江山登览长如昨":登高所见的江山景色总像从前一样。
"飞鸿影里秋光薄":在飞鸿的影子里,秋日风光显得淡薄。
"此怀只有黄花觉":这份情怀只有菊花能够知晓。
# 觉:一作览。
"牢裹乌纱":紧紧裹好乌纱帽,
"一任西风作":任凭西风吹拂。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介绍了重阳节在黄鹤山登高为吴胜之饯行的情景,描绘了登山览景、用典抒怀的画面,体现了对朝廷妥协的不满与爱国情怀,营造出悲愤又坚定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与不屈的爱国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巧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原意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作者借此表明自己不愿屈志仕进的立场,反问中显坚定。双关:“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乌纱”既指帽子,又象征气节;“西风”既指秋风,又暗指金人的势力,双关手法让词句含义丰富,表达坚守气节、不畏强权的决心。对比:“龙山行乐”与“今日登黄鹤”对比,龙山已沦陷,黄鹤山是故国土地,通过对比讽刺赴金的屈辱,突出珍惜故国风光的情感,强化爱国立场。
3. 分段赏析
上片“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一句,既点出重阳时节与登高地点,更直白表达对吴胜之出使行为的不认同。龙山在安徽当涂,位于武昌之东,当时已被金人占据;而“龙山”作为重阳典故,本是孟嘉登高落帽的风雅之地,这里用典一举两得:既扣住重阳,又暗指沦陷故土。言下之意是,有功夫去敌国应酬,不如留在黄鹤山赏故国风光,借调侃讽刺朝廷的妥协,字句带酒意却透着冷峻,仿佛把吴胜之当成了当朝皇帝。吴胜之与戴复古虽立场相近,看法却有不同:吴胜之积极入世,戴复古则坚决不入仕,或许就此有过争执。因此他说“欲赋归欤,莫是渊明错?”在他看来,投降派掌权的朝廷里,爱国志士难有立足之地,岳飞、辛弃疾便是例证。他不愿违心附和,宁可归隐明志,这句反问实则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赏玩江山总比讨好敌人强,一正一反间,将无奈却坚定的爱国心表露无遗。下片“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笔锋一转,从人事转向自然,词意连贯。“长如昨”是说祖国山河依旧可爱,亘古不变;“秋光薄”则写眼前秋景萧瑟,即便登高赏景,也难掩国土残缺的伤感。于是他接道“此怀只有黄花觉”,感慨世人多安于现状,唯有菊花能体会这份心境,对吴胜之此行的惋惜显而易见。至于该如何自处,他说“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这句有两层意思,全因“乌纱”的双重含义:既可以讽刺投降派,他们死守官位,不管世人非议,一副“好官自为之”的丑态;也可借孟嘉落帽典故反衬自身,偏要系紧帽子,不让西风吹落,以此表政治立场的坚定。“西风”暗指金人势力,当时这股势力能夺官甚至害命,但这句尽显“任你如何,我自坚守”的坚定气概。若“乌纱”是百姓皆可戴的,那便可见西风无法撼动的民众力量。这结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从多方面彰显思想光芒,让内涵变得丰富。词意上一箭双雕,章法上呼应首句“龙山”,技巧上气势浑然。以灵动精巧的笔墨,将压抑的爱国情怀借嬉笑怒骂抒发出来,读来既解气又鼓舞人。出使金国本是屈辱差事,吴胜之带着这词,定会心生愤懑,此刻或许忍耐,但绝不会长久屈从,因为这词里藏着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