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兴未已":酒醒后诗兴还没有停止,
"诗成吟不休":写成诗后吟诵不停。
"一凉风满座":一阵凉风吹满座位,
"半夜月明楼":半夜里明月照亮了高楼。
"老骥思千里":年老的千里马仍想着驰骋千里,
# 骥:千里马。
"飞鸿阅九州":高飞的鸿雁遍历天下九州。
# 九州:指中国。,鸿:大雁。
"故人何处在":老朋友如今在哪里,
"谁作置书邮":谁能为我传递书信呢。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分段赏析
首联:“酒醒兴未已,诗成吟不休”酒意未消,诗兴却已翻涌,诗人醉醒之间,仍执着于吟哦,笔端流淌的不仅是诗句,更是内心翻涌的万千思绪。这一“醒”——“吟”的矛盾,恰是情思难抑的外显:酒或许能暂缓愁绪,却浇不灭对友人的牵挂;诗或许能暂寄心声,却道不尽未说尽的惦记。开篇即以“兴未已”“吟不休”的直白,为全诗的怀人之情埋下沉郁的伏笔。颔联:“一凉风满座,半夜月明楼”诗人的目光从案头转向四周:夜风裹着凉意漫入座中,似要将人间的温度都卷走;抬眼望去,一轮明月悬在楼头,清辉泼洒,将夜色浸得透亮。这“凉风”与“明月”本是寻常秋夜之景,却因“满座”“半夜”的限定,添了几分孤寂的分量,风是冷的,月是静的,而诗人独对空庭,连风声都成了思念的回响。景中无“思”,却处处是“思”,将怀人的惆怅融于清寂的夜色里,读来如临其境。颈联:“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州”诗人笔锋一宕,以“老骥”自喻,以“飞鸿”喻友,将对友人的牵挂升华为对志向的共勉。“老骥思千里”化用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典,虽年齿渐长,诗人仍怀“驰骋”之志;“飞鸿阅九州”则以鸿鹄越山渡海的意象,期许友人能如飞鸟般遍历山河,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略。这一联既见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亦藏对友人“莫负青春”的殷切,将私情与抱负熔铸于意象,情致深婉而格局开阔。尾联:“故人何处在,谁作置书邮”诗情至此收束于最浓烈的牵挂:诗人忽而惊觉,自己竟不知友人此刻身在何方,是远在他乡,还是近在咫尺?更无奈无人可为传信之人,连一封书信都成了奢望。“何处”的追问里是焦灼,“谁作”的叹息中是怅然,将前面积蓄的思念与期许,都化作这直白的“无解”。尾联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月夜的静谧,让怀人之情从“含蓄”走向“喷薄”,余韵里尽是“欲说还休”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