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圉洋洋各自由":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
# 洋洋:舒缓貌。,圉圉:困而未舒貌。
"或行或舞或沉浮":一会儿向前游,一会儿翻波起舞,一会儿又浮浮沉沉好不逍遥自在。
"观鱼未必知鱼乐":但观鱼的人未必能真正领会到鱼儿悠然自得的乐趣,
"政恐清波照白头":因为他正在担心清清的水波会映照出他满头的白发。
"休结纲":不要去结网,
"莫垂钩":也不要去垂钓,
"机心一露使鱼愁":这种机心一旦露出端倪,就会使自由自在的鱼儿发愁。
# 机心:机巧的心思,深沉权变的心计。
"终知不是池中物":那些鱼儿终于发觉自己不是此池中之物,
"掉尾江湖汗漫游":于是掉头摇尾到更为辽阔的江湖中去自由游弋了。
# 汗漫:辽阔无边。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词中描绘了鱼乐堂中游鱼自在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借鱼终将畅游江湖,体现词人不甘世俗束缚、向往自由的心境,亦暗含对堂主赵次山的称许。
2. 写作手法
比喻:下片“休结网,莫垂钩。机心一露使鱼愁”运用比喻手法,以“鱼”自喻,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比作会让鱼忧愁的“机心”,通过鱼儿因外界机心而忧愁的情景,委婉表达出对官场倾轧的恐惧心理。用典:上片“圉圉洋洋各自由,或行或舞或沈浮”化用《孟子·万章上》中的典故,原文中“圉圉焉”指鱼刚放入水中时困顿的样子,“洋洋焉”指鱼后来自在游动的状态。诗人在词中借用这一典故,描绘出鱼儿或游或舞、或沉或浮的自由姿态,生动展现出鱼在水中的自在情景。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圉圉洋洋各自由,或行或舞或沉浮”化用《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的典故,赵岐曾注“圉圉为鱼在水中羸弱之态”。词人以灵动鲜活的笔触,细致描摹鱼儿在水中或游动、或腾跃、或沉潜的百态,笔调轻快流畅,语言生动传神,将鱼群悠然自得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仿佛可见水中鱼影摇曳之景。“观鱼未必知鱼乐,政恐清波照白头”两句援引《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典故。词人在此并非单纯观鱼,而是借庄子与惠子的哲思对话,吐露自身心境——因年华渐老、壮志未酬的愁绪萦绕,虽临清波观鱼,却难获闲逸之趣,反被水中倒影里的白头催生出岁月蹉跎的怅惘。下片“休结网,莫垂钩,机心一露使鱼愁”三句,表面是劝诫世人勿以机心对待鱼群,勿用网钩惊扰它们的自在生活,实则以鱼自比,暗喻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倾轧之态。词人以“机心”指代权谋算计,借鱼的“愁”来映射自己对仕途纷争的忧惧,字里行间流露对官场污浊的厌弃。结句“终知不是池中物,掉尾江湖汗漫游”以鱼喻人,直抒胸臆。词人将自己比作终将跃出池塘的鱼儿,渴望摆脱仕途束缚,在江湖天地中自在遨游,传达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愿被官场俗务羁绊的超脱心志。全词借观鱼之景抒人生之慨,以典入词,托物言志,在描绘鱼趣的同时,深蕴词人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与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题赵次山鱼乐堂》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景物刻画细致入微,词风清雅而不失韵味,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词人借游鱼的生存状态与自身感悟,含蓄传递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