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声说与寻梅者":带话告诉寻梅的人,
"不在山边即水涯":不是在山边就是在水边。
"又恐好枝为雪压":又担心好的枝桠被大雪压折,
"或生幽处被云遮":或许生长在幽静处被云雾遮蔽。
"蜂黄涂额半含蕊":像用蜂黄涂饰额头般半含着花蕊,
"鹤膝翘空疏带花":像仙鹤弯膝翘向空中,疏疏落落地带着花朵。
"此是寻梅端的处":这才是寻梅的确切之处,
"折来须付与诗家":折来该交给诗人。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围绕“寻梅”展开,字里行间满是对梅花的珍视与欣赏,将寻梅的过程与梅花的姿态娓娓道来。流露出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蜂黄涂额半含蕊”中,以女子用蜂黄颜料涂饰额头的妆容,比喻梅花半含着淡黄色花蕊的娇美形态;“鹤膝翘空疏带花”则以仙鹤弯曲的膝盖,比喻梅枝挺拔向上、疏朗着花的姿态,生动展现了梅花的神韵。
3. 分段赏析
首联“寄声说与寻梅者,不在山边即水涯”,开篇便直接向寻梅人传递消息,点明梅花的生长之地,不是在山边,就是在水畔。这两句看似平实,却为读者勾勒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清幽,也暗含着寻梅需要去往自然僻静之处,为下文对梅花的探寻埋下伏笔。颔联“又恐好枝为雪压,或生幽处被云遮”,诗人转而抒发对梅花的担忧。担心那姿态美好的梅枝被大雪压折,又怕它生长在幽深之处被云雾遮蔽,难以被人发现。这里通过“雪压”“云遮”的描写,既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与隐蔽,更凸显出诗人对梅花的关切,仿佛在为这高洁的花朵可能被埋没而揪心,进一步强化了寻梅的必要性。颈联“蜂黄涂额半含蕊,鹤膝翘空疏带花”,是对梅花形态的细致刻画。“蜂黄涂额”以女子用蜂黄涂染额间的妆容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半含半放、蕊色淡黄的娇美姿态;“鹤膝翘空”则以仙鹤弯曲的膝盖比喻梅枝的形态,描绘出梅枝挺拔向上、疏朗有致地缀着花朵的模样。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梅花的柔美与疏朗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含苞待放、姿态优雅的梅花。尾联“此是寻梅端的处,折来须付与诗家”,诗人明确指出这便是寻梅的关键之处,若折得这样的梅花,一定要交给懂得欣赏的诗人。这不仅是对前文所描绘的梅花的肯定,更流露出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认为唯有诗人才能真正领略梅花的神韵,将对梅花的珍视之情推向高潮,也体现出诗人自身对诗意的追求。
上一篇:宋·戴复古《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