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好风日":天气寒冷,但却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清香透窗纱":清幽的香气透过窗纱飘进来。
"谁知蜜脾底":谁能想到在蜂房底部,
"有此返魂花":竟有这样能复苏生机的花朵。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写作手法
通感:“清香透窗纱”将嗅觉感知的“清香”与视觉上“穿透窗纱”的动态结合,让无形的香气仿佛拥有了可见的穿透力,化抽象为具体;“谁知蜜脾底,有此返魂花”则以“蜜脾”的视觉场景承载花香的嗅觉体验,将花朵的芬芳与蜂巢的具象画面相融,增强了诗意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天寒好风日”以看似矛盾的表述开篇。“天寒”点明凛冬时节的环境特征,而“好风日”却转折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严寒中依然有宜人的风光。寥寥五字,既暗示腊梅绽放的时令背景,又为全诗奠定乐观基调,凸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清香透窗纱”由远及近聚焦感官体验。“清香”直指腊梅的核心特质,以嗅觉的形象统领全诗;“透窗纱”的“透”字尤为精妙,既写香气穿透纱窗的渗透力,又暗喻芬芳无孔不入的弥漫感。景物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使无形香气具象可感。“谁知蜜脾底”诗意陡然转折。“蜜脾”原指蜂巢储蜜的脾状蜡片,此处巧借蜂蜜的甘甜特质比喻梅香之醇厚。设问句式“谁知”引发读者好奇,暗示腊梅奥秘藏于不易察觉之处,为结句蓄势,体现诗人观察之细致与联想之新奇。“有此返魂花”卒章显志揭示主旨。“返魂花”用典精当,既呼应前文“清香透窗纱”的感染力(古人认为梅香可醒神益思),又以神话景象升华腊梅品格——严冬中绽放生机,恰似唤醒魂魄的灵葩。比喻中蕴含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收束有力而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戴复古《濠州春日呈赵教授》
下一篇:宋·戴复古《舟中病起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