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zhù
róng

朝代:宋作者:戴复古浏览量:1
qiū
fēng
chuī
zhǔ
zhàng
zhí
dào
zhù
róng
diān
sān
qiān
jiè
jiān
chǐ
tiān
sāng
yáng
pàn
qīng
cǎo
dòng
tíng
biān
yún
zhē
zhàng
fēn
míng
zài
yǎn
qián

译文

秋风吹动着我的竹杖,一直登上祝融峰的顶端。极目望去,能看见广阔的天地,站在山顶仿佛肩膀能接近天空。仿佛能望见扶桑和旸谷所在的水边,也能望见青草覆盖的洞庭湖岸边。云气散开,没有遮挡,远方的景物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逐句剖析

"秋风吹拄杖":秋风吹动着我的竹杖,

"直到祝融颠":一直登上祝融峰的顶端。

"目击三千界":极目望去,能看见广阔的天地,

"肩摩尺五天":站在山顶仿佛肩膀能接近天空。

"扶桑旸谷畔":仿佛能望见扶桑和旸谷所在的水边,

"青草洞庭边":也能望见青草覆盖的洞庭湖岸边。

"云气无遮障":云气散开,没有遮挡,

"分明在眼前":远方的景物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祝融》是宋代戴复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登高赏景为线索,由“秋风吹拄杖”开篇,自然引出登上祝融山顶的历程。诗中刻画“目击三千界”“云气无遮障”等景象,生动展现出站在高处所见的山川云气之景。“扶桑旸谷畔”“青草洞庭边”等诗句,将地理意象与实景观察相融合,从中能看出宋代山水诗的语言特色。全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祝融山景致的赞美与登高望远的开阔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写景诗。介绍了诗人在秋风中拄杖登上祝融峰顶的过程,以及登高后所见的“三千界”“云气”“扶桑旸谷”“青草洞庭”等开阔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祝融峰一带壮丽山水的欣赏之情,以及登高揽胜时的开阔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秋风吹拄杖,直到祝融颠”,开篇交代登山情景。“秋风”点明季节,“拄杖”暗示登山者的状态,却以“直到”写出登顶的坚定;“祝融颠”即祝融峰顶,短短两句,从登山的环境到终点,简洁勾勒出登高的过程,透着一股轻快的兴致。颔联“目击三千界,肩摩尺五天”,写登顶后的视野与感受。“三千界”是夸张写法,形容视野开阔到能望见广阔天地;“尺五天”极言离天极近,仿佛肩膀能触碰到天空。两句用夸张手法,既写祝融峰之高,又抒登高时的豪迈之感,画面壮阔。颈联“扶桑旸谷畔,青草洞庭边”,由近及远写所见。“扶桑”“旸谷”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代指极远的东方;“洞庭”是南方大湖,“青草”点出湖畔景色。诗人站在峰顶,仿佛能望见东方的日出之地与南方的洞庭湖畔,以想象拓展视野,让登高的辽阔感更具体,也藏着对山河的欣赏。尾联“云气无遮障,分明在眼前”,写眼前的通透之景。山间云气散去,没有了遮挡,远方的景物都清晰可见。“分明”二字既写视线清晰,也暗合心境的明朗,与前文的开阔视野相呼应,让登高的舒畅感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戴复古《望江南·石屏老》

下一篇:宋·戴复古《宿农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