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hòu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戴复古浏览量:1
wàng
chūn
fēng
zhì
hái
jīng
rùn
yuè
chí
méi
huā
zhàng
rén
xíng
liǔ
shào
nián
shí
ài
jiǔ
cháng
bàn
yín
shī
jìn
shī
sāo
biàn
fēng
dāng
xiào
chǔ
chén
wéi

译文

傍晚时分盼望着春风到来,却因闰月来得迟了些。梅花像德高望重的长者,柳色正像年少的青春模样。喜爱饮酒却常常无人相伴,最近吟诗作赋幸得名师指点。《离骚》传承变革了风雅传统,应当效仿楚国忠臣屈原的作为。

逐句剖析

"夕望春风至":傍晚时分盼望着春风到来,

"还经闰月迟":却因闰月来得迟了些。

"梅花丈人行":梅花像德高望重的长者,

"柳色少年时":柳色正像年少的青春模样。

"爱酒常无伴":喜爱饮酒却常常无人相伴,

"吟诗近得师":最近吟诗作赋幸得名师指点。

"离骚变风雅":《离骚》传承变革了风雅传统,

"当效楚臣为":应当效仿楚国忠臣屈原的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春后二首(其一)》是南宋诗人戴复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作紧扣立春时节,首联写因闰月导致春信延迟,诗人傍晚盼春的情景;颔联以“丈人”喻梅花、“少年”比柳色,描绘早春物候,暗含对不同生命状态的观照;颈联转向个人生活,写饮酒无伴的孤寂与吟诗得师的充实,展现精神寄托;尾联以《离骚》和屈原明志,表达继承风雅传统、以诗言志的追求。全诗由景及情,从日常到精神追求,层层递进,语言质朴,体现了诗人将个人情怀与文化传统相融合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定十四年(1221年),戴复古游历时抵达湖南长沙县,写下了这组诗作。当时他已结束漫长的漂泊之旅,正处在归隐生活的前夕。诗中“客路又春华”“家乡劳夜梦”等句,隐隐透出他过往羁旅生涯与深切思乡之情的交织。南宋后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作为未曾踏入仕途的江湖诗人,戴复古常借自然景致暗喻百姓疾苦,比如“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这样的句子,就暗含着对底层民众生存状况的关切,这就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此诗以春日物候的变化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与人生际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以梅花、柳色作比,将历经寒冬的梅花比作德高望重的长辈,显其苍劲沉稳;将初萌的柳色比作青春年少的模样,含其鲜嫩灵动。通过两种景物的对照,既勾勒出立春前后的物候特征,又暗含对时光流转中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象征:颔联“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中“梅花”象征着如长辈般沉稳坚韧的品格,历经残冬余寒仍坚守风骨;“柳色”象征着如少年般蓬勃鲜活的生机,带着春日新生的活力,通过花木的象征意义,暗含诗人对不同生命状态与品格的体悟。

3. 分段赏析

首联“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紧扣“立春”题旨,写诗人傍晚眺望春风降临的情景。“夕望”点明时间与动作,流露出对春归的期盼;“还经闰月迟”则解释了春信姗姗的原因,因当年有闰月,节气自然延后。此联没有浓烈的情感宣泄,仅以平实笔触交代节候特点,却在“迟”字中暗含一丝等待的从容与对时序规律的体认。颔联“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转向对早春景物的描绘,以贴切的比喻展现物候特征。“梅花丈人行”将历经严寒仍绽放的梅花比作德高望重的长者,既写出梅花傲霜的品格,也暗含对其沉稳坚韧的敬意;“柳色少年时”则以“少年”喻初生的柳色,新绿初萌,轻盈灵动,尽显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两句通过“老”与“少”的对比,既勾勒出早春花木的层次感,也暗含诗人对不同生命状态的观察,既有对历经沧桑者的尊崇,也有对新生力量的欣赏,写景中融入了朴素的生命感悟。颈联“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由景入情,转向诗人的个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爱酒常无伴”直抒孤寂之感,写日常饮酒却鲜有同游,透出几分独处的清冷;“吟诗近得师”则笔锋一转,写潜心作诗时,仿佛能从先贤的作品中获得教诲,与古人精神相通。“无伴”的孤寂与“得师”的形成对照,既真实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凸显了诗歌创作对其精神的慰藉,暗含对文学追求的执着。尾联“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将情感推向深化,明确抒发诗人的文学理想与人格追求。“离骚变风雅”点出《离骚》对《诗经》风雅传统的继承与革新,肯定了屈原以诗明志的创作精神;“当效楚臣为”则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效仿屈原,以诗歌承载忧思、坚守品格。此联将个人的吟诗之举与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相联结,既呼应了颈联的“得师”,又升华了诗意,展现出文人以文载道的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戴复古《秋日早行》

下一篇:宋·戴复古《晚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