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游濠梁":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客人,
# 濠梁:即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频酌淮河水":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
#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宋金对峙的界河。
"东南水多咸":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
"不如此水美":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
"春风吹绿波":春风吹皱绿波,
"郁郁中原气":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
# 郁郁: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
"莫向北岸汲":请你不要舀取北岸的江水,
# 汲:打水。
"中有英雄泪":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
# 英雄:指当时在淮北继续对金抗战的人民群众。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爱国情怀与故土思念为题材为主的五言古诗。它描绘了淮河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淮水的赞美,以及对淮北沦陷地区的深切恋念;营造了深沉含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活跃在淮河北岸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寄托了内心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以“东南水多咸”反衬“此水美”,用南宋东南水域水质咸涩,突出淮河水甘美,暗喻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以“春风吹绿波”的明丽春景,反衬“英雄泪”的沉痛,借淮河春意盎然之景,更显北方失地的悲凉,使家国之思与故土之痛更具张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状客游濠梁时的异常情状。濠梁地处皖豫交界的淮河流域,游人至此如游子归乡,频频舀饮淮河水,那番痴态尽现对此水的拳拳深情。颔联道破频酌缘由。彼时南宋都临安踞东南沿海,海水咸涩,诸多井水亦带咸意,此乃实写。然 “多咸” 之味,更含深蕴 —— 南宋君臣向金人屈膝退让,纳币称臣以图偏安,醉生梦死的腐朽行状,令多少爱国之士愤懑难平,连其盘踞的西子湖畔,乃至饮水都觉滋味不堪。颈联再探淮河水美的深义。春风拂过,绿波荡漾,这是眼见的淮河之美,更妙的是从水中品出浓郁的中原气象。望淮河水如见中原山河,饮淮河水似回母亲怀抱,那份对故土的眷恋,皆融于这一汪碧水。尾联以沉痛告诫作结。淮河为界河,中流以北属金。多少抗金志士为国土遭践、山河破碎而泣血,东流的淮河水掺和着中原父老的泪滴,让人怎忍汲饮?此句道尽家国之痛,读来令人怆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表面看似是描摹山水的诗作,实则借“频酌淮河水”这一行为,深藏着诗人炽热的爱国激情。诗中“有客”的“客”,不妨视作诗人的自我写照。北宋有两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与此手法相近:陈与义《牡丹》中“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种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林升《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二者皆以即景抒情之法,于深沉含蓄的笔墨中,寄托着诗人的惆怅、悲愤与无尽感慨。《频酌淮河水》的表现手法与这两首诗一脉相承,由此可窥见南宋诗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共同特点——不直抒胸臆,而是借眼前之景、身边之事婉转表达,让浓烈的情感在含蓄的文字中自然流淌。
# 淮河是南宋与金人占领区的边界,淮河以北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这首咏淮河水的诗,际上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致力于收复失地。
不详作家池北偶《历代讽刺诗选萃》
# 此诗透过对淮河水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淮北失地的怀恋,对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敬仰,以及对统治者妥协苟安、不图恢复的怨愤。淮河流域接近中原,那里的人民在不断进行抗金斗争,与当时偏安的东南各处,情况大不相同。诗以客酌淮水起,将东南之水与淮水做对比,以“中原气”暗示淮河流域以及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末以“莫向北岸汲”作结,突转之中,暗示出统治者的苟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损英雄泪”,反映了报国无门的悲哀,此用其意,则使人想到,有多少爱国英雄,对南宋望眼欲穿,泪洒江淮,丧身沙场,结句之中,令人感喟不已。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兆琦《 文史英华·诗卷》
上一篇:宋·戴复古《渔父词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戴复古《渔父词四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