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ǐng
xīn
tíng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fán
gōng
zhōu
zhī
bīn
zhě
yóu
yān
fēng
yǐn
huò
zuì
qiě
láo
xǐng
xīn
ér
wàng
jiàn
qún
shān
zhī
xiāng
huán
yún
yān
zhī
xiāng
kuàng
zhī
qióng
cǎo
shù
zhòng
ér
quán
shí
jiā
shǐ
使
xīn
suǒ
ěr
xīn
suǒ
wén
xīn
rán
ér
xǐng
gèng
jiǔ
ér
wàng
guī
suǒ
rán
ér
wèi
míng
hán
tuì
退
zhī
běi
zhī
shī
yún
wèi
shàn
shān
quán
zhī
jiān
ér
míng
zhī
jiàn
shí
yòu
shàn
zhě
suī
rán
gōng
zhī
néng
yán
zhī
jūn
yōu
yóu
ér
wéi
shàng
mín
ér
hàn
xià
tiān
xià
zhī
xué
zhě
jiē
wéi
cái
qiě
liáng
niǎo
shòu
cǎo
zhī
shēng
zhě
jiē
gōng
shān
zhī
quán
zhī
páng
gōng
zāi
nǎi
gōng
suǒ
ruò
gōng
zhī
xián
hán
shù
bǎi
nián
ér
shǐ
yǒu
zhī
jīn
tóng
yóu
zhī
bīn
shàng
wèi
zhī
gōng
zhī
nán
hòu
bǎi
qiān
nián
yǒu
gōng
zhī
wéi
rén
ér
lǎn
gōng
zhī
jiàn
zhī
yǒu
zhī
tàn
rán
hòu
zhī
gōng
zhī
nán
fán
tóng
yóu
zhě
qiě
xìng
ér
gǒng
yòu
wén
tuō
míng
gōng
wén
zhī
yòu
qiě
xìng
qìng
nián
yuè
shí
chú
zhōu
zhī
西
nán
quán
shuǐ
zhī
ōu
yáng
gōng
zuò
zhōu
zhī
èr
nián
gòu
tíng
yuē
fēng
”,
”,
wèi
jiàn
míng
yòu
zhí
fēng
zhī
dōng
bǎi
shān
zhī
gāo
gòu
tíng
yuē
xǐng
xīn
”,
”,
shǐ
使
gǒng
zhī

译文

凡是欧阳公与州里宾客游玩,必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喝醉且疲劳了,就必定到醒心亭眺望,只见群山环绕,云烟滋生,旷野无边,草树繁多而泉石秀美,让眼睛对所看到的感到新鲜,耳朵对所听到的感到新鲜,于是心境清爽而清醒,更想久留而忘记归去。所以就用这一缘由为亭命名,取自韩愈《北湖》诗中的句子。唉!这真可谓善于从山泉之间寻求乐趣,又用名称来体现实际,是更擅长的了。虽然如此,欧阳公的乐趣,我能说清楚。我们的君主在上悠闲无为,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足无忧,天下的学者,都成为良材;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长,都各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乐趣。一座山的角落,一汪泉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乐趣吗?只是他在这里寄托心意罢了。像欧阳公这样的贤能,是韩愈死后数百年才出现的。如今同游的宾客,还不知道遇到欧阳公多么难得。此后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而览观他的遗迹,想见到他,却有不可及的感叹,然后才知道遇到欧阳公多么难得。那么凡是同在这里游玩的人,能不欢喜且庆幸吗!而我曾巩,又能用文词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能不欢喜且庆幸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岸边,欧阳公担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亭子叫 “丰乐”,亲自写记文,来表明它的名义。之后又在丰乐亭东边几百步,找到山的高处,建造亭子叫 “醒心”,让我曾巩记下来。

逐句剖析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凡是欧阳公与州里宾客游玩,

"则必即丰乐以饮":必定到丰乐亭饮酒。

# 即:到达。

"或醉且劳矣":有时喝醉且疲劳了,

"则必即醒心而望":就必定到醒心亭眺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只见群山环绕,

"云烟之相滋":云烟滋生,

# 滋:生。

"旷野之无穷":旷野无边,

"草树众而泉石嘉":草树繁多而泉石秀美,

# 嘉:美。

"使目新乎其所睹":让眼睛对所看到的感到新鲜,

"耳新乎其所闻":耳朵对所听到的感到新鲜,

"则其心洒然而醒":于是心境清爽而清醒,

# 洒然:不拘束的样子。

"更欲久而忘归也":更想久留而忘记归去。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所以就用这一缘由为亭命名,

# 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即:猜想。

"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取自韩愈《北湖》诗中的句子。

# 《北湖》:韩愈的诗歌作品。,韩子退之:即韩愈,字退之。

"噫":唉!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这真可谓善于从山泉之间寻求乐趣,

"而名之以见其实":又用名称来体现实际,

# 其实:这个地方真实的情景。

"又善者矣":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虽然如此,

"公之乐":欧阳公的乐趣,

"吾能言之":我能说清楚。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我们的君主在上悠闲无为,

# 无为:清静丽无所事事。,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吾君:这里指宋仁宗。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足无忧,

# 给足:富裕,丰足。

"天下之学者":天下的学者,

"皆为材且良":都成为良材;

# 且良:泛指有才能。

"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长,

# 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崩的统称。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皆得其宜":都各得其所,

"公乐也":这才是欧阳公的乐趣。

"一山之隅":一座山的角落,

# 隅:角落。

"一泉之旁":一汪泉的旁边,

"岂公乐哉":难道是欧阳公的乐趣吗?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只是他在这里寄托心意罢了。

# 寄意:寄托自已的心意。

"若公之贤":像欧阳公这样的贤能,

"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是韩愈死后数百年才出现的。

# 始:才。,殁:死。

"今同游之宾客":如今同游的宾客,

"尚未知公之难遇也":还不知道遇到欧阳公多么难得。

"后百千年":此后百千年,

"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而览观他的遗迹,

"思欲见之":想见到他,

"有不可及之叹":却有不可及的感叹,

"然后知公之难遇也":然后才知道遇到欧阳公多么难得。

"则凡同游于此者":那么凡是同在这里游玩的人,

"其可不喜且幸欤":能不欢喜且庆幸吗!

"而巩也":而我曾巩,

"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又能用文词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

# 托名:依托他人而扬名。

"其又不喜且幸欤":能不欢喜且庆幸吗!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滁州之西南":滁州的西南方,

# 滁州:宋州名,属淮南东路,今安徽省滁州市。

"泉水之涯":泉水的岸边,

# 涯:边际。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欧阳公担任知州的第二年,

# 作州:任知州。,欧阳公:即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构亭曰":建造了亭子叫 “

# 构:建筑。

"丰乐":丰乐”,

"自为记":亲自写记文,

"以见其名义":来表明它的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之后又在丰乐亭东边几百步,

# 几:将近,接近。

"得山之高":找到山的高处,

# 得:寻到。

"构亭曰":建造亭子叫 “

"醒心":醒心”,

"使巩记之":让我曾巩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醒心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为欧阳修所建“醒心亭”所作的散文。文章以简洁流畅的语言,先记述醒心亭的地理位置与建造背景,后通过描绘滁州山水之美,引出欧阳修寄情山水、心怀天下的情怀。文中“群山相环,云烟相滋”等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之景,而“吾君优游而无为”“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等句,则直抒欧阳修以民为本、心系家国的政治理想,展现其超越个人享乐的胸襟。曾巩巧妙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将山水之乐与儒家仁政理想结合,既呼应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对其贤德的赞颂。文章结尾借“公之贤难遇”之叹,既表达对恩师的敬仰,亦流露对时局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曾巩随父自南方启程北行。途经滁州时,他特意前往拜谒欧阳修,于此地盘桓二十日,与先生相谈甚欢。此次滁州之行结束后,应欧阳修殷切之邀,曾巩特为此地撰写了这篇记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登亭游山的散文,直抒欧阳修以民为本、心系家国的政治理想,展现其超越个人享乐的胸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通过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旷野无垠等意象,营造出开阔清幽的意境。这种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不仅烘托出欧阳修与宾客登亭观景时的洒脱心境,更寄托了作者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向往。对比:欧阳修的“乐”并非仅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的政治理想。曾巩将自然之乐与儒家济世理想对比,凸显欧阳修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格局。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叙述了写作此文的相关背景及缘由。在介绍“醒心亭”之前,作者先提及“丰乐亭”。“滁州之西南”指明方位,“泉水之涯”描述环境,“欧阳公作州之二年”记录建亭时间,文字简洁明了。作者写丰乐亭,用意是将其作为背景,一方面引出醒心亭的位置——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的高山上;另一方面交代醒心亭的周边环境。写“丰乐亭”其实是在为“醒心亭”勾勒画面背景。作者行文舒缓曲折,不直截了当切入主题,直到段落结尾才点明要写的醒心亭。这并未让人觉得繁杂,反而让整个场景描述更丰富。文章第二段描绘醒心亭的景致。作者用“饮”和“望”两个字,概括区分了“丰乐亭”与“醒心亭”的不同用途:前者用于饮酒,后者用于观赏景色。一个“望”字,统领了对景致的描述:群山环绕,云烟滋生蔓延,旷野没有边际,草木繁多且泉水、山石美好。作者描写“望”到的景色,是为了引出“望”时的感受:所见所闻都让人觉得新鲜,心中畅快清醒,从而说明醒心亭得名“醒心”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醒心”一词的出处和相关典故。根据韩愈的诗《北湖》中关于“醒心”的句子:“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这一引用,也间接体现出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欧阳修,对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推崇。韩愈擅长古文,并非以诗歌著称,《北湖》也不是韩愈的名篇,但欧阳修却熟知,可见韩愈的诗文受到重视。结尾“取乐于山泉”总结了建亭的意图,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既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又有引出下文的功能。文章第三段的议论,核心在“乐”字。承接上段“取乐于山泉”,引出“公之乐,吾能言之”,这句话统领全段,用来阐释欧阳修“乐”的内涵。第三段存在两处不足:一是曾巩将“夷狄鸟兽草木”并列,体现出他的大汉族封建正统观念,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存在歧视;二是曾巩称赞当时宋王朝统治“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这是当时文章常见的时代局限,但终究是美中不足。欧阳修在山水间获得乐趣,并非是对太平盛世的情感转移,而是在被贬受冤的处境中,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滁州是个小州,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文章第四段的关键在“难得”二字,“几百年才能出现这样的人”,说的是欧阳修的贤德难得。如今一同游览的宾客,还不了解这一点,但百年、千年之后,人们仰慕欧阳修的为人、瞻仰他的遗迹,想要见到他却无法实现时,就会发出难以企及的感叹,到那时才会明白欧阳修的难得。由此可见,所有一同在此游览的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幸运呢!而我曾巩,又能以文词托名于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怎能不感到欣喜和幸运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醒心亭记》为欧阳公守滁作,洒然使人醒者也。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三

# 《丰乐亭记》,欧公自道其乐也。《醒心亭记》,子固能道欧公之乐也。然皆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者,结处尤一往情深。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五

# 其言之非谀且妄,故后半但觉清新。后之人则不可以率尔画虎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石屏路》

下一篇:宋·曾巩《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