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衰非一日":唐朝的衰败不是一天造成的,
"远自开元中":远远地从开元年间就开始了。
"尚传十四帝":还传了十四位皇帝,
"始告历数穷":才宣告国运终结。
"由来根本强":自古以来根基深厚牢固,
"暴戾岂易攻":残暴凶狠岂能容易攻克?
"嗟哉梁周间":唉!在梁和周的时候,
"卒莫相始终":最终都没有相互善始善终。
"兴无累世德":兴起没有累世的德行,
"灭若烛向风":灭亡就像蜡烛迎着风。
"当时积薪上":当时统治者在堆积的柴薪之上,
"曾宁废歌钟":难道能停止奏乐敲钟吗。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开篇点明主题,直接指出唐朝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早在开元年间就已埋下伏笔。“非一日”强调了衰败过程的渐进性,“远自”则将时间追溯得很远,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引发读者对唐朝兴衰历程的思考。“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承接上文,具体说明了唐朝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过程。“尚传十四帝”表明唐朝历经多位皇帝的传承,有着较长的国祚,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尽头,“始告历数穷”强调了这种终结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是对唐朝灭亡原因的进一步探讨。“由来根本强”说明唐朝在建立之初根基深厚,有着强大的实力和稳定的统治基础。“暴戾岂易攻”则指出即使内部存在残暴的因素,也并非轻易能够被推翻,暗示了唐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读者对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将视角转向五代时期的梁和周,“嗟哉”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卒莫相始终”指出梁和周的政权更迭频繁,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善始善终,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的动荡和混乱,与前文唐朝的衰败形成呼应,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兴衰的无常。“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朝代兴衰的规律。“兴无累世德”说明这些政权的兴起往往缺乏深厚的道德基础和历史积淀,“灭若烛向风”则生动地描绘了它们灭亡的迅速和脆弱,就像蜡烛迎着风一样,瞬间熄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使读者对朝代兴衰的本质有更直观的理解。“当时积薪上,曾宁废歌钟。”是对统治者的批判和讽刺。“当时积薪上”暗示了当时社会危机的严重性,就像在堆积的柴薪之上,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曾宁废歌钟”则质问统治者在这样的危机面前,为什么还能沉迷于声色享乐,不停止奏乐敲钟的行为。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借古讽今,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不可重蹈覆辙。
上一篇:宋·曾巩《青云亭闲望》
下一篇:宋·曾巩《汉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