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高干云":高大的松树高耸入云,
"众林安可到":其他的树木怎么能比得上它呢?
"汤汤鸣寒溪":溪水浩浩荡荡地流淌,发出清冷的声响,
"偃偃倚翠纛":松树舒展地倚立着,如同翠绿的大旗。
"侧听心神醒":侧耳倾听溪声让人心神清醒,
"仰视目睛眊":抬头仰望松树,眼睛都感到昏花。
"风雨天地动":狂风暴雨中天地仿佛都在摇动,
"一叶不欹倒":松树却连一片叶子也没有倾斜倒下。
"岂同涧中萍":哪里会像山涧中的浮萍,
"上下逐流潦":随着积水上下漂浮。
"岂同墙根槐":哪里会像墙角的槐树,
"卷卷秋可扫":槐树叶子在秋天凋零,轻易就被扫掉了。
"凤凰引众禽":凤凰带领着众多禽鸟,
"此木阴可焘":这棵松树的浓荫可以覆盖广阔之地。
"君求百常柱":如果您寻求高大的柱子,
"星日此可造":这棵松树高大得仿佛能接近星日。
"般匠世有无":不管世上是否有能工巧匠赏识它,
"方钟野人好":它正合山野之人的喜爱。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高松高干云,众木安可到”,以直白的语言写高松高耸入云,其他树木难以企及。“干云”突出其高度,“众木”与之对比,开篇便定下对高松的赞美基调,展现其超凡的身姿。“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转而描写高松的生长环境。“汤汤”摹写溪水流动的声音,“翠纛”以古代仪仗中的翠色大旗比喻松叶,既写出溪水的灵动,又借比喻凸显松叶的繁茂与挺拔,画面感十足,让高松依溪而立的形象更鲜明。“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从人的感受落笔。侧耳听溪水声,心神清爽;抬头望高松,却因它过于高大而眼花。通过人的反应侧面烘托高松的高耸,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让读者更易体会高松的雄伟。“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以恶劣环境衬托高松的坚韧。狂风暴雨中天地震动,高松却一片叶子也不倾斜。“一叶不欹倒”用细节凸显其顽强,与“风雨天地动”的壮阔形成对比,突出松的刚毅品格。“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连续用对比手法。将高松与涧中随波逐流的浮萍、墙根秋天凋零的槐树对比,前者随俗浮沉,后者脆弱易逝,而高松不随波、不屈服,进一步凸显其坚守自我的品质。“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赋予高松象征意义。凤凰带领众鸟栖息,高松的树荫能覆盖广阔之地。“凤凰”常喻高洁,“阴可焘”写其庇佑能力,暗示高松如君子般有高尚品格与包容气度。“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写高松的实用价值。若要寻找极高的柱子,这高松能接近星日,既呼应开篇“高干云”,又赞其材质优良,暗含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收束全诗。不管世上是否有能工巧匠发现它,高松本身已被普通人喜爱。“般匠”喻识才者,此句淡化外界评价,强调高松自身的价值,流露诗人对这种不慕虚名、坚守本真品质的赞赏。
上一篇:宋·曾巩《咏史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曾巩《青云亭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