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秋不见桃花":来到这里时,秋天已至,不见那盛开的桃花,
"空树寒泉泻石涯":只有空荡荡的树木,寒泉从石崖上倾泻而下。
"争得时人见鸾凤":怎样才能让世人见到鸾凤一样,
# 鸾凤:鸾鸟和凤凰。喻贤俊之士,亦喻恩爱夫妇。,争得:怎会。
"不教身去忆烟霞":而不是在离开后回忆那如烟霞般的美景。
# 烟霞:山水胜景。此指刘、阮遇仙的地方。,忆:思念。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人以独特视角描绘了对桃花源的所见所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与现实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描绘秋季桃花源不见桃花,唯有空树寒泉的景象,借这萧索之景,抒发诗人内心对桃花源美好不再的失落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直接叙述诗人来到桃花源的时间是秋季,此时桃花已无,映入眼帘的是光秃秃的树木和从石崖上倾泻而下的寒泉。“不见桃花”点明与想象中桃花源的差异,“空树寒泉”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感慨埋下伏笔。后两句:“争得时人见鸾凤,不教身去忆烟霞”,诗人由此生发感慨,希望世人能像见到鸾凤那般幸运地目睹桃花源的美好,这样就不会在离开后只能回忆那如烟霞般美好的景色。此句从对眼前景的描写转为对美好难遇的感叹,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深邃哲理。诗人通过描绘桃花源的今昔变化,以小见大,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物质与虚名的盲目追逐,以及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富足的追求,在对现实冷峻审视的同时,发出回归本真的呼唤,使诗作弥漫着一种引人深思的禅意,让读者在品味诗意的过程中,对人生价值与追求展开深刻思考。
上一篇:宋·曾巩《过零壁张氏园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曾巩《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