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处地灵偏得日":茶树种植的地方得天地灵气,偏爱阳光照耀,
"摘时春早未闻雷":采摘的时候正值早春,还未听到春雷声响。
"京师万里争先到":新茶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被争抢着运到京城,
"应得慈亲手自开":应该会得到慈祥的母亲亲手打开品尝。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以新茶为核心,展现了新茶的珍贵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深情,诗人想象母亲会亲手打开品尝,借新茶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与敬爱,使诗歌在咏物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体现了曾巩诗歌将咏物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对比:“京师万里争先到,应得慈亲手自开”运用了对比手法。“万里”强调了从种茶地到京师的遥远距离,突出运输路程之长、难度之大。而“争先到”则体现出茶商或送茶之人争分夺秒、急切将新茶送往京师的状态,展现出时间上的紧迫。同时,“万里”的空间距离与“争先到”所体现的时间紧迫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又充满期待的的氛围。“应得慈亲手自开”则从他人的急切转到收茶者——慈母的温柔动作,形成行为上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让诗歌在节奏上有了起伏,更凸显出这份新茶承载的深情,以及送茶者跨越遥远距离、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让慈母第一时间品尝的心意。
3. 分段赏析
“种处地灵偏得日,摘时春早未闻雷。”描绘了新茶生长的环境和采摘的时机。“种处地灵偏得日”,“地灵”赋予了茶树生长之地一种神秘而优越的感觉,“偏得日”突出了茶树受到阳光的特别眷顾,暗示了新茶生长环境的良好,为茶叶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摘时春早未闻雷”,“春早”点明了采摘时间的早,“未闻雷”进一步强调了采摘时节的恰到好处,在春雷未响之时采摘的茶叶更加鲜嫩、纯净。这两句诗通过对新茶生长和采摘背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新茶的珍贵,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京师万里争先到,应得慈亲手自开。”将新茶与亲情紧密联系起来。“京师万里争先到”,新茶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被争抢着运到京城,突出了新茶的受欢迎程度和珍贵性。“应得慈亲手自开”,诗人想象这珍贵的新茶会得到慈祥的母亲亲手打开品尝,一个“应得”表达了诗人的期待和憧憬。此句通过新茶这一媒介,将诗人对母亲的关怀和敬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在咏物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上一篇:宋·曾巩《欲求天下友》
下一篇:宋·曾巩《写怀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