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菊花今已开":东篱边的菊花如今已绽放,
"万物各自相驱催":万物更迭自有其规律催促。
"却寻桃杏那复有":再想寻找桃杏却已不见踪影,
"旧树惨惨空墙隈":旧日花树萧索地立在墙角。
# 墙隈:墙角。
"年光日日已非昔":时光流逝已不同于往昔,
"人世可能无盛衰":人间怎会没有兴盛与衰败。
"朱颜白发相去几":红润容颜与白发相距多远,
"势利声名相抑排":权势名利终将互相倾轧排挤。
"三公未能逃饿死":显贵如三公也难逃饿死命运,
# 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九鼎竟亦为尘埃":象征王权的九鼎终成尘土。
#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后世喻指分量极重之物。
"乃知万事皆自枉":方知万事皆徒劳无益,
"有便只宜持酒杯":不如趁此光阴举杯痛饮。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菊诗。诗中通过东篱菊开的景象,与凋零的桃杏形成对比,带出时光流转、盛衰无常的感慨。诗人由花事联想到人世浮沉,最终以"持酒杯"作结,流露出面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豁达。
2. 写作手法
对比:“东篱菊花今已开”与“旧树惨惨空墙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菊花盛开与桃杏凋零的景象反差,突出时光流逝、盛衰无常的哲理。
3. 分段赏析
“东篱菊花今已开,万物各自相驱催”:开篇点明菊花盛放的时节,以“东篱”暗用陶渊明典故,暗示隐逸情怀。菊花绽放之际,正是万物更替之时,诗人通过菊花引出时光流转的思考,为全诗奠定哲理基调。“却寻桃杏那复有,旧树惨惨空墙隈”:以桃杏的凋零与菊花的盛开形成强烈对比。昔日繁茂的桃杏如今只剩萧瑟残枝,倚靠墙角,这一景象生动呈现季节更替的无情,暗喻人生盛衰之理。“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无盛衰”:由景物变迁转入人生思考。诗人直言时光流逝不可逆转,以反问语气强调人世必然存在的盛衰规律,语言质朴却发人深省。“朱颜白发相去几,势利声名相抑排”:具体描绘人生易老的现实。红颜转瞬白发,权势名利终成虚妄,诗人以简练笔触道破世态炎凉,体现对功名利禄的清醒认知。“三公未能逃饿死,九鼎竟亦为尘埃”:运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即使位极人臣的三公(典出《史记》)、象征权力的九鼎,最终都难逃湮灭,凸显在时间面前一切荣华皆虚幻的深刻认知。“乃知万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收束全篇,表明人生态度。看破世事无常后,诗人选择及时行乐,以“持酒杯”的具象动作,表达超脱豁达的处世哲学,避免说教而富有生活气息。
4. 作品点评
首咏菊诗以花寄意,重在抒怀言志。诗人借菊抒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险恶政局的深沉慨叹,展现了其身处政治倾轧中的苦闷与彷徨。
上一篇:宋·曾巩《浮云楼和赵嘏》
下一篇:宋·曾巩《上杜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