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对门东西陌":人与人相对而居,
"口耳一间心谁传":虽近在咫尺,却难以用心沟通。
"况乃天地相去远":况且天地相隔甚远,
"一在南海一在燕":一方在南海,一方在燕地。
"古今万世复万世":古往今来,历经无数岁月,
"彼亦居下此在前":彼处居下,此处在前。
"是非得失错且繁":是非得失纷繁复杂,
"以情相话何由缘":若仅凭情感交流,又怎能找到恰当的缘由呢。
"造化岂不大且渊":大自然的创造难道不宏大且深邃吗,
"到此缩缩智且悭":然而面对这些,人的智慧却显得渺小且浅薄。
"圣人智出造化先":圣人的智慧超越了自然的创造,
"始独俯仰模坤乾":他们独自俯仰天地,探寻乾坤的奥秘。
"一人诘曲意百千":一个人的心意曲折复杂,难以言尽,
"以文写意意乃宣":只有通过文字来表达,才能使心意得以彰显。
"简书轴载道相联":书籍承载着道理,相互关联,
"驰夷走貊通百蛮":它们能够跨越地域,传播到远方,使不同的民族都能了解。
"羲皇向今谷屡迁":从伏羲时代到现在,岁月变迁,
"言语应接旦暮间":人们之间的言语交流频繁,时刻都在进行。
"圣人不死术以此":圣人之所以能长久地影响后世,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 死:一作能。
"又与其类殊蚑蠕":这与普通的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外之君臣内父子":在朝廷中,君臣之间,在家庭里,父子之间,
"仁义礼乐定笔端":仁义礼乐等道德规范都在笔下得以体现。
"砚与笔墨乃舟船":砚台与笔墨就如同舟船,
"论功次第谁能攀":它们在传播文化方面功劳巨大,谁能与之相比呢?
"伯益于文敏且颛":伯益在文学方面聪慧且专注,
"字向纸上生戈鋋":他写出的文字仿佛具有强大的力量,如同戈矛一般锐利。
"与砚出入宜不捐":砚台与文字相伴,不可或缺,
"胡乃贽我璧弃泉":为何你送我珍贵的玉璧却舍弃了这如清泉般宝贵的砚台呢。
"作诗知砚功小大":我作诗来表明砚台功用的大小,
"报不充赐心焦然":然而我的回报却不足以匹配这份馈赠,心中十分焦急。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人生对门东西陌,口耳一间心谁传。况乃天地相去远,一在南海一在燕”,开篇以人生相隔的无奈,引发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思考,进而拓展到天地的广阔,为下文引出文字传承的重要性做铺垫。“古今万世复万世,彼亦居下此在前。是非得失错且繁,以情相话何由缘”,进一步阐述时间的漫长和是非得失的复杂,强调仅凭情感难以清晰地交流,从而凸显文字的作用。“造化岂不大且渊,到此缩缩智且悭。圣人智出造化先,始独俯仰模坤乾”,通过对比自然的宏大与人类智慧的有限,突出圣人的超凡智慧,他们能够俯仰天地,探寻乾坤奥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一人诘曲意百千,以文写意意乃宣。简书轴载道相联,驰夷走貊通百蛮”,具体说明文字的表达功能,一个人的复杂心意通过文字得以彰显,书籍承载着道理,传播到远方,使不同民族都能受益。“羲皇向今谷屡迁,言语应接旦暮间。圣人不死术以此,又与其类殊蚑蠕”,从历史的角度强调文字传承的连续性,圣人凭借文字的智慧得以长久影响后世,与普通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外之君臣内父子,仁义礼乐定笔端。砚与笔墨乃舟船,论功次第谁能攀”,阐述文字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砚台与笔墨作为书写工具,功劳巨大,无人能及。“伯益于文敏且颛,字向纸上生戈鋋”,夸赞友人伯益在文学创作上的敏锐和专注,他的文字具有强大的力量。“与砚出入宜不捐,胡乃贽我璧弃泉。作诗知砚功小大,报不充赐心焦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友人送玉璧而赠砚的看法,强调砚台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曾巩的真诚和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下一篇:宋·曾巩《浮云楼和赵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