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天旱甚":今年天大旱得厉害,
"百谷病已久":各种庄稼遭灾已经很久了。
"山梨最大树":山里最大的那棵梨树,
"属此亦干朽":在这场旱灾中也变得干枯朽败。
"当春花盛时":回想春天花开得最盛时,
"雪满山前后":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覆盖了山前山后。
"常期摘秋实":那时总盼着秋天能摘下累累果实,
"穰穰落吾手":让饱满的果子落在我手里。
"忽惊冰玉败":忽然惊见这冰玉般的果实衰败了,
"不与膏泽偶":没能遇上滋润的雨水。
"清朝起周览":清晨起来四处察看,
"映叶才八九":枝叶间挂着的梨子不过八九个。
"闲居问时物":闲居时向人打听时令物产,
"此说得溪叟":这情况是从溪边老人那里得知的。
"贫斋分寂绝":简陋的书斋里一片寂静,
"尘抱徒噎呕":尘世的烦扰只能让人郁塞作呕。
"宁知萧条内":怎知在这萧条境况中,
"把握忽先有":我竟先得到了这几个梨子。
"食新恐非称":刚摘下就吃,恐怕不算合时宜,
"分少觉已厚":但分得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已觉得丰厚。
"开苞日星动":打开果苞,果肉像日月般晶莹闪动,
"落刃冰雪剖":刀刃落下,仿佛剖开了冰雪。
"烟浔择新汲":到烟雾缭绕的水边打来新汲的清泉,
"远负盈素缶":远远运回装满洁白的瓦罐。
"英华两相发":梨的精华与泉水的清冽相互映衬,
"光彩生户牖":光彩映照得门窗都亮了起来。
"初尝蜜经齿":初尝时,甘甜如蜜淌过齿间,
"久嚼泉垂口":久嚼后,清润似泉水涌到嘴边。
"蠲烦慰诸亲":用它消除烦忧,慰藉各位亲人,
"愈渴忻众友":缓解干渴,让众友满心欢喜。
"肯视故畦瓜":哪里还会看重旧时田畦里的瓜,
"宁论浊泥藕":更不必说污泥中的莲藕了。
"岁晚迫风霜":岁末临近,风霜渐紧,
"人饥乏藜糗":人们饥饿匮乏,连野菜干粮都吃不上。
# 乏:一作之。
"真味虽暂御":这梨子的真正美味虽暂时尝到了,
"未许置樽酒":却没条件配上酒来享用啊。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对“梨”的前后境遇与品尝体验,展现自然变化与生活况味。表达了对自然无常的感慨,对平实之乐的珍视和对生活现实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对比:今昔对比中,“当春花盛时,雪满山前后”的梨花烂漫、“常期摘秋实,穰穰落吾手”的丰收憧憬,与“山梨最大树,属此亦干朽”的枯败、“映叶才八九”的稀少形成强烈反差,既显旱灾的残酷,也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与今岁的失落。物我对比里,“贫斋分寂绝,尘抱徒噎呕”的心境压抑,与得梨后“开苞日星动,落刃冰雪剖”的惊喜、“初尝蜜经齿”的愉悦形成情绪起伏,凸显微小收获带来的慰藉。此外,梨之珍与民生苦对比,“肯视故畦瓜”的偏爱,与“人饥乏藜糗”的现实对照,让个人闲趣与社会疾苦交织,深化了对自然无常与生活况味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今岁天旱甚,百谷病已久”开篇直陈现状,“天旱甚”“百谷病”以极简练的语言点出大旱灾情的严重与持久。“病”字将庄稼拟人化,既写作物枯萎之态,也暗示民生因灾受困的背景,为全诗奠定“萧条”的基调,引出后文梨树的遭遇。“山梨最大树,属此亦干朽”聚焦“山梨最大树”,以“亦干朽”呼应“天旱甚”,强调旱灾无差别地摧残万物,即便是曾经繁茂的大树,也难逃枯萎命运。“最大”与“干朽”的对比,暗藏对生命力脆弱的叹惋,也为后文果实稀少做铺垫。“当春花盛时,雪满山前后”转入回忆,以“雪满山前后”比喻梨花盛开的景象,洁白繁盛的春景与当下“干朽”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当春”二字勾起对往昔的怀念,既写梨花之美,也暗含对丰收的昔日期待,为今昔对比添一层温情底色。“常期摘秋实,穰穰落吾手”承接上文,写往年对秋收的憧憬。“常期”“穰穰(丰盛)”直白道出对丰收的笃定与喜悦,“落吾手”的细节充满生活实感。与后文“映叶才八九”的稀少形成对照,突出今岁失望之深。“忽惊冰玉败,不与膏泽偶”“忽惊”写出发现梨果衰败时的意外与痛心。“冰玉”喻梨的莹润,“败”字直接点出其枯萎;“不与膏泽偶(未遇雨水)”点明原因,既写自然现象,也暗含对“天不佑物”的无奈,情感藏于客观叙述中。“清朝起周览,映叶才八九”“清朝周览”见出诗人对梨树的关切,“映叶才八九”以具体数字写出果实稀少,与“穰穰”形成强烈落差。平淡的叙述中,藏着对丰收落空的失落,也为后文“把握忽先有”的惊喜做铺垫。“闲居问时物,此说得溪叟”插入“问时物”“得溪叟”的细节,以生活化的场景让灾情显得更真实可感。溪叟熟知农事,从他口中道出境况,既符合情理,也暗示旱灾影响之广,连乡野老人都了然于心。“贫斋分寂绝,尘抱徒噎呕”转向诗人自身处境,“贫斋寂绝”写居处的简陋冷清,“尘抱噎呕”道尽尘世烦扰带来的郁塞。此句看似与“梨”无关,实则以心境的压抑,反衬后文得梨、食梨时的释然与愉悦,形成情绪的起伏。“宁知萧条内,把握忽先有”“宁知”表意外,“萧条内”点明环境的困顿,“把握忽先有”写出意外获得梨子的惊喜。在“八九”的稀少中竟能“先有”,这份突如其来的收获,为萧条境况添一丝亮色,也显露出诗人对微小幸运的敏感。“食新恐非称,分少觉已厚”写对梨子的珍视:“食新恐非称”带一丝谦逊,怕不合时宜;“分少觉已厚”则直抒满足,即便数量极少,也觉丰厚。质朴的心理描写,见出诗人对平实之物的珍重,暗含安贫乐道的意味。“开苞日星动,落刃冰雪剖”细致刻画剖梨场景:“开苞日星动”写梨肉莹润如日月星光;“落刃冰雪剖”喻刀刃切开时的脆嫩与莹白。以生动比喻写出梨的鲜美,与前文“冰玉败”形成对比,凸显这份美味的来之不易。“烟浔择新汲,远负盈素缶”“烟浔新汲”“远负素缶”写为梨配清泉的用心:特意到烟雾缭绕的水边打水,远运回满罐清泉。细节中见出对品尝梨子的郑重,也为后文“英华两相发”做铺垫,显生活雅趣。“英华两相发,光彩生户牖”“英华”指梨与泉的精华,“两相发”写二者相互映衬,滋味更胜;“光彩生户牖”以光影的明亮,侧面烘托梨与泉的清美,让寻常饮食场景生出诗意,平淡中见雅致。“初尝蜜经齿,久嚼泉垂口”“蜜经齿”“泉垂口”从味觉、触觉写食梨的感受:初尝甘甜如蜜,久嚼清润似泉。比喻通俗而贴切,将梨的美味写得可感可触,字里行间满是品尝时的愉悦。“蠲烦慰诸亲,愈渴忻众友”写梨子的功用:“蠲烦慰亲”“愈渴忻友”,将个人愉悦扩展到亲友共享,让这份美味有了温度。既显梨子的珍贵,也见诗人乐于分享的性情,使情感从个人推向群体。“肯视故畦瓜,宁论浊泥藕”以对比赞梨之佳:“肯视故畦瓜”“宁论浊泥藕”,意为连往年常吃的瓜、藕都比不上这梨。夸张的语气中,满是对梨子的偏爱,实则是因稀缺而更觉其美,也反衬出今岁物产的匮乏。“岁晚迫风霜,人饥乏藜糗”笔锋一转,回到现实:“岁晚风霜”写时节的严酷,“人饥乏藜糗(缺野菜干粮)”点出民生疾苦。此句将个人的“食梨之乐”置于更广阔的饥荒背景中,让愉悦带上一丝沉重,显露出诗人的现实关怀。“真味虽暂御,未许置樽酒”结尾收束于遗憾:梨的“真味”虽美,却“未许置樽酒”,因饥荒,连配酒享用的条件都没有。淡淡的怅惘中,既有对梨子的珍视,也暗含对民生艰难的忧虑,让全诗在个人闲情与社会现实间找到平衡,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曾巩《招隐寺》
下一篇:宋·曾巩《水西亭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