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jīn
suì
tiān
hàn
shèn
bǎi
bìng
jiǔ
shān
zuì
shù
shǔ
gān
xiǔ
dāng
chūn
huā
shèng
shí
xuě
mǎn
shān
qián
hòu
cháng
zhāi
qiū
shí
ráng
ráng
luò
shǒu
jīng
bīng
bài
gāo
ǒu
qīng
zhāo
zhōu
lǎn
yìng
cái
jiǔ
xián
wèn
shí
shuō
sǒu
pín
zhāi
fēn
jué
chén
bào
ǒu
nìng
zhī
xiāo
tiáo
nèi
xiān
yǒu
shí
xīn
kǒng
fēi
chèn
fēn
shǎo
jué
hòu
kāi
bāo
xīng
dòng
luò
rèn
bīng
xuě
pōu
yān
xún
xīn
yuǎn
yíng
fǒu
yīng
huá
liǎng
xiāng
guāng
cǎi
shēng
yǒu
chū
cháng
jīng
chǐ
齿
jiǔ
​​jiáo
quán
chuí
kǒu
juān
fán
wèi
zhū
qīn
xīn
zhòng
yǒu
kěn
shì
guā
nìng​​
lùn
zhuó
ǒu
suì
wǎn
fēng
shuāng
rén
qiǔ
zhēn
wèi
suī
zàn
wèi
zhì
zūn
jiǔ

译文

今年天大旱得厉害,各种庄稼遭灾已经很久了。山里最大的那棵梨树,在这场旱灾中也变得干枯朽败。回想春天花开得最盛时,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覆盖了山前山后。那时总盼着秋天能摘下累累果实,让饱满的果子落在我手里。忽然惊见这冰玉般的果实衰败了,没能遇上滋润的雨水。清晨起来四处察看,枝叶间挂着的梨子不过八九个。闲居时向人打听时令物产,这情况是从溪边老人那里得知的。简陋的书斋里一片寂静,尘世的烦扰只能让人郁塞作呕。怎知在这萧条境况中,我竟先得到了这几个梨子。刚摘下就吃,恐怕不算合时宜,但分得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已觉得丰厚。打开果苞,果肉像日月般晶莹闪动,刀刃落下,仿佛剖开了冰雪。到烟雾缭绕的水边打来新汲的清泉,远远运回装满洁白的瓦罐。梨的精华与泉水的清冽相互映衬,光彩映照得门窗都亮了起来。初尝时,甘甜如蜜淌过齿间,久嚼后,清润似泉水涌到嘴边。用它消除烦忧,慰藉各位亲人,缓解干渴,让众友满心欢喜。哪里还会看重旧时田畦里的瓜,更不必说污泥中的莲藕了。岁末临近,风霜渐紧,人们饥饿匮乏,连野菜干粮都吃不上。这梨子的真正美味虽暂时尝到了,却没条件配上酒来享用啊。

逐句剖析

"今岁天旱甚":今年天大旱得厉害,

"百谷病已久":各种庄稼遭灾已经很久了。

"山梨最大树":山里最大的那棵梨树,

"属此亦干朽":在这场旱灾中也变得干枯朽败。

"当春花盛时":回想春天花开得最盛时,

"雪满山前后":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覆盖了山前山后。

"常期摘秋实":那时总盼着秋天能摘下累累果实,

"穰穰落吾手":让饱满的果子落在我手里。

"忽惊冰玉败":忽然惊见这冰玉般的果实衰败了,

"不与膏泽偶":没能遇上滋润的雨水。

"清朝起周览":清晨起来四处察看,

"映叶才八九":枝叶间挂着的梨子不过八九个。

"闲居问时物":闲居时向人打听时令物产,

"此说得溪叟":这情况是从溪边老人那里得知的。

"贫斋分寂绝":简陋的书斋里一片寂静,

"尘抱徒噎呕":尘世的烦扰只能让人郁塞作呕。

"宁知萧条内":怎知在这萧条境况中,

"把握忽先有":我竟先得到了这几个梨子。

"食新恐非称":刚摘下就吃,恐怕不算合时宜,

"分少觉已厚":但分得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已觉得丰厚。

"开苞日星动":打开果苞,果肉像日月般晶莹闪动,

"落刃冰雪剖":刀刃落下,仿佛剖开了冰雪。

"烟浔择新汲":到烟雾缭绕的水边打来新汲的清泉,

"远负盈素缶":远远运回装满洁白的瓦罐。

"英华两相发":梨的精华与泉水的清冽相互映衬,

"光彩生户牖":光彩映照得门窗都亮了起来。

"初尝蜜经齿":初尝时,甘甜如蜜淌过齿间,

"久嚼泉垂口":久嚼后,清润似泉水涌到嘴边。

"蠲烦慰诸亲":用它消除烦忧,慰藉各位亲人,

"愈渴忻众友":缓解干渴,让众友满心欢喜。

"肯视故畦瓜":哪里还会看重旧时田畦里的瓜,

"宁论浊泥藕":更不必说污泥中的莲藕了。

"岁晚迫风霜":岁末临近,风霜渐紧,

"人饥乏藜糗":人们饥饿匮乏,连野菜干粮都吃不上。

# 乏:一作之。

"真味虽暂御":这梨子的真正美味虽暂时尝到了,

"未许置樽酒":却没条件配上酒来享用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食梨》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写了因大旱导致山梨枯萎的情景,回忆起往年春天梨花盛开、秋天丰收梨子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诗里还写了品尝新梨的愉悦感受,同时提到这梨子味道虽好,却不适合用来酿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对“梨”的前后境遇与品尝体验,展现自然变化与生活况味。表达了对自然无常的感慨,对平实之乐的珍视和对生活现实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对比:今昔对比中,“当春花盛时,雪满山前后”的梨花烂漫、“常期摘秋实,穰穰落吾手”的丰收憧憬,与“山梨最大树,属此亦干朽”的枯败、“映叶才八九”的稀少形成强烈反差,既显旱灾的残酷,也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与今岁的失落。物我对比里,“贫斋分寂绝,尘抱徒噎呕”的心境压抑,与得梨后“开苞日星动,落刃冰雪剖”的惊喜、“初尝蜜经齿”的愉悦形成情绪起伏,凸显微小收获带来的慰藉。此外,梨之珍与民生苦对比,“肯视故畦瓜”的偏爱,与“人饥乏藜糗”的现实对照,让个人闲趣与社会疾苦交织,深化了对自然无常与生活况味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今岁天旱甚,百谷病已久”开篇直陈现状,“天旱甚”“百谷病”以极简练的语言点出大旱灾情的严重与持久。“病”字将庄稼拟人化,既写作物枯萎之态,也暗示民生因灾受困的背景,为全诗奠定“萧条”的基调,引出后文梨树的遭遇。“山梨最大树,属此亦干朽”聚焦“山梨最大树”,以“亦干朽”呼应“天旱甚”,强调旱灾无差别地摧残万物,即便是曾经繁茂的大树,也难逃枯萎命运。“最大”与“干朽”的对比,暗藏对生命力脆弱的叹惋,也为后文果实稀少做铺垫。“当春花盛时,雪满山前后”转入回忆,以“雪满山前后”比喻梨花盛开的景象,洁白繁盛的春景与当下“干朽”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当春”二字勾起对往昔的怀念,既写梨花之美,也暗含对丰收的昔日期待,为今昔对比添一层温情底色。“常期摘秋实,穰穰落吾手”承接上文,写往年对秋收的憧憬。“常期”“穰穰(丰盛)”直白道出对丰收的笃定与喜悦,“落吾手”的细节充满生活实感。与后文“映叶才八九”的稀少形成对照,突出今岁失望之深。“忽惊冰玉败,不与膏泽偶”“忽惊”写出发现梨果衰败时的意外与痛心。“冰玉”喻梨的莹润,“败”字直接点出其枯萎;“不与膏泽偶(未遇雨水)”点明原因,既写自然现象,也暗含对“天不佑物”的无奈,情感藏于客观叙述中。“清朝起周览,映叶才八九”“清朝周览”见出诗人对梨树的关切,“映叶才八九”以具体数字写出果实稀少,与“穰穰”形成强烈落差。平淡的叙述中,藏着对丰收落空的失落,也为后文“把握忽先有”的惊喜做铺垫。“闲居问时物,此说得溪叟”插入“问时物”“得溪叟”的细节,以生活化的场景让灾情显得更真实可感。溪叟熟知农事,从他口中道出境况,既符合情理,也暗示旱灾影响之广,连乡野老人都了然于心。“贫斋分寂绝,尘抱徒噎呕”转向诗人自身处境,“贫斋寂绝”写居处的简陋冷清,“尘抱噎呕”道尽尘世烦扰带来的郁塞。此句看似与“梨”无关,实则以心境的压抑,反衬后文得梨、食梨时的释然与愉悦,形成情绪的起伏。“宁知萧条内,把握忽先有”“宁知”表意外,“萧条内”点明环境的困顿,“把握忽先有”写出意外获得梨子的惊喜。在“八九”的稀少中竟能“先有”,这份突如其来的收获,为萧条境况添一丝亮色,也显露出诗人对微小幸运的敏感。“食新恐非称,分少觉已厚”写对梨子的珍视:“食新恐非称”带一丝谦逊,怕不合时宜;“分少觉已厚”则直抒满足,即便数量极少,也觉丰厚。质朴的心理描写,见出诗人对平实之物的珍重,暗含安贫乐道的意味。“开苞日星动,落刃冰雪剖”细致刻画剖梨场景:“开苞日星动”写梨肉莹润如日月星光;“落刃冰雪剖”喻刀刃切开时的脆嫩与莹白。以生动比喻写出梨的鲜美,与前文“冰玉败”形成对比,凸显这份美味的来之不易。“烟浔择新汲,远负盈素缶”“烟浔新汲”“远负素缶”写为梨配清泉的用心:特意到烟雾缭绕的水边打水,远运回满罐清泉。细节中见出对品尝梨子的郑重,也为后文“英华两相发”做铺垫,显生活雅趣。“英华两相发,光彩生户牖”“英华”指梨与泉的精华,“两相发”写二者相互映衬,滋味更胜;“光彩生户牖”以光影的明亮,侧面烘托梨与泉的清美,让寻常饮食场景生出诗意,平淡中见雅致。“初尝蜜经齿,久嚼泉垂口”“蜜经齿”“泉垂口”从味觉、触觉写食梨的感受:初尝甘甜如蜜,久嚼清润似泉。比喻通俗而贴切,将梨的美味写得可感可触,字里行间满是品尝时的愉悦。“蠲烦慰诸亲,愈渴忻众友”写梨子的功用:“蠲烦慰亲”“愈渴忻友”,将个人愉悦扩展到亲友共享,让这份美味有了温度。既显梨子的珍贵,也见诗人乐于分享的性情,使情感从个人推向群体。“肯视故畦瓜,宁论浊泥藕”以对比赞梨之佳:“肯视故畦瓜”“宁论浊泥藕”,意为连往年常吃的瓜、藕都比不上这梨。夸张的语气中,满是对梨子的偏爱,实则是因稀缺而更觉其美,也反衬出今岁物产的匮乏。“岁晚迫风霜,人饥乏藜糗”笔锋一转,回到现实:“岁晚风霜”写时节的严酷,“人饥乏藜糗(缺野菜干粮)”点出民生疾苦。此句将个人的“食梨之乐”置于更广阔的饥荒背景中,让愉悦带上一丝沉重,显露出诗人的现实关怀。“真味虽暂御,未许置樽酒”结尾收束于遗憾:梨的“真味”虽美,却“未许置樽酒”,因饥荒,连配酒享用的条件都没有。淡淡的怅惘中,既有对梨子的珍视,也暗含对民生艰难的忧虑,让全诗在个人闲情与社会现实间找到平衡,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招隐寺》

下一篇:宋·曾巩《水西亭书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