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huǐ
píng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jiān
luò
hán
shū
juǎn
guāng
luàn
qiū
dāo
jiǎn
xīn
píng
chǐ
cùn
suí
zhé
sōu
luó
zhēn
jiàng
xiān
shǔ
jīng
yíng
qǐng
nèi
qiān
zài
dìng
shì
nǎi
jiàn
tōng
shǔ
nán
shān
luàn
ruò
qióng
bào
chóng
gāo
léng
zuì
dāng
zhōng
jié
shì
yóu
huí
huán
zhòng
fēng
jiē
xiàng
ruò
bēn
jīn
xióng
kuà
jiǔ
zhōu
zhēng
xiǎn
guà
xīng
xiù
宿
shēn
xuě
shuāng
àn
jué
yān
chù
quán
yuán
chū
qīng
míng
zhǎng
lǎo
liǎng
shù
yuǎn
shǐ
pài
bié
lún
zhòng
qīng
zhōu
yàng
jiān
yán
沿
huǎn
wēi
xún
xiū
jìng
cāng
yuǎn
dào
xiàn
qióng
shēng
fàn
yún
yóu
dìng
zhī
miǎn
tíng
pán
shí
cháng
xián
kōng
yuán
ǒu
shuí
zhù
chén
fēn
jiàn
huāng
lín
cún
càn
càn
nòng
yōu
huā
cāng
cāng
yīn
jiā
niú
shàng
yán
diān
jīng
jūn
chū
chá
xiān
míng
wàn
zhuàng
zhǐ
shì
cái
suī
cóng
rén
wéi
lèi
yīn
guài
shēn
táng
mián
gāo
zhěn
shēng
yuǎn
zhǔ
guāng
yào
耀
qīn
chóu
qīng
níng
màn
shì
xìng
lüè
yōng
shì
yóu
yīn
néng
zhù
jiā
mèng
kěn
gǎo
jiàng
xiàng
yǒu
shí
cái
yán
zhēn
lín
chǐ
wèi
jǐng
shú
hūn
jià
lèi
gǒu
qīng
gēng
diào
píng
chí
wèi
mèi
xīn
zhú

译文

吴地出产的丝绸从冰冷的织机上落下,展开或收起时,它的光泽会让人目光纷乱。用剪刀裁剪出新的屏风,会根据屏风需要折曲的形态来确定尺寸。四处寻访才找到技艺精湛的工匠,工匠在动手前,会先在屏风旁徘徊,把设计构思在心中梳理妥当。工匠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了构思与绘制,广阔的千里山水便浓缩在这一幅屏风之上。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凝视,才能慢慢看清屏上的细节,屏上景物繁多,想一一清点根本来不及。屏上的山峦连绵不绝,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山峰之间互相环绕依偎,层次十分重叠。那座有着高耸棱线的山峰处在画面正中央,它高大突出,气势在所有山峰中格外独特。周围众多山峰环绕着主峰,彼此相连,它们的走势有的像奔跑向前,有的像俯身俯卧。这些山峰展现出的雄浑气势,仿佛能覆盖广阔的九州大地,它们争相展现险峻姿态,高耸得仿佛能与天上的星宿相连。望着山峰深处,让人深深怀疑那里堆积着雪霜,又隐隐觉得能触碰到缭绕的烟雾。泉水的源头仿佛来自高远的天空,上涨的积水被两岸的山崖束缚着,只能在两崖间流动。泉水流淌过遥远的距离后,流速才渐渐变得缓慢从容,在流淌过程中还分出支流,分别流向各个山谷。一叶轻舟在水中荡漾,无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速度都没有固定的缓急。仔细探寻,才能发现一条长长的小路,小路从苍翠的山麓旁侧延伸而出,仿佛打破了山麓的完整。沿着小路向远处走,仿佛没有尽头,一直向上攀登,到了最高处,仿佛能触碰到天上的云层。远行的游子不知要去往何处,他环顾四周后,停下了骑马的脚步。巨大的石头长久地安静矗立在那里,空旷的原野上,偶尔能看到不知是谁修建的建筑。在朦胧的雾气中能看到一片荒芜的树林,林中的景物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痕迹。鲜艳的小花在幽静的地方绽放,青翠的大树枝叶繁茂,投下浓密的树荫。一头被遗弃的牛站在岩石顶端,受惊的獐子从浮木的缝隙中跑了出来。屏上景物色彩鲜明,形态多达上万种,但如果用手指去指点,它们看起来却只有米粒般大小。这屏风虽然是工匠手工制作的,呈现出的景象却仿佛是由隐秘的自然力量造就的。在深邃的厅堂里斜躺着,头枕着高高的枕头,观赏屏风时,仿佛产生了远眺远方的感觉。屏风反射的光线照亮了床上的帐子,它所带来的清冷之意凝聚在帐幔和被褥上。我自认愚笨,幸好能略微避开世间的非议与纷争,我特别喜欢慵懒地躺着观赏这屏风。因为这屏风能帮助我做美好的梦,所以我哪里愿意起身去迎接黎明的曙光。成为将相需要相应的时机和才能,而屏中描绘的溪山岩石,才是我真正向往的。我为自己在儒学方面的学识不够广博而感到愧疚,也想从世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寻求自我救赎。如果婚嫁的拖累能减轻一些,我已经决定未来过耕田钓鱼的生活。我依靠这幅山水屏风自我慰藉,无论清醒还是睡着,思绪都追随着屏中的山水。

逐句剖析

"吴缣落寒机":吴地出产的丝绸从冰冷的织机上落下,

"舒卷光乱目":展开或收起时,它的光泽会让人目光纷乱。

"秋刀剪新屏":用剪刀裁剪出新的屏风,

"尺寸随折曲":会根据屏风需要折曲的形态来确定尺寸。

"搜罗得珍匠":四处寻访才找到技艺精湛的工匠,

"徒倚思先属":工匠在动手前,会先在屏风旁徘徊,把设计构思在心中梳理妥当。

"经营顷刻内":工匠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了构思与绘制,

"千里在一幅":广阔的千里山水便浓缩在这一幅屏风之上。

"定视乃渐通":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凝视,才能慢慢看清屏上的细节,

"纪数难迫促":屏上景物繁多,想一一清点根本来不及。

"山乱若无穷":屏上的山峦连绵不绝,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

"负抱颇重复":山峰之间互相环绕依偎,层次十分重叠。

"高棱最当中":那座有着高耸棱线的山峰处在画面正中央,

"桀大势尤独":它高大突出,气势在所有山峰中格外独特。

"回环众峰接":周围众多山峰环绕着主峰,彼此相连,

"趋向若奔伏":它们的走势有的像奔跑向前,有的像俯身俯卧。

"矜雄跨九州":这些山峰展现出的雄浑气势,仿佛能覆盖广阔的九州大地,

"争险挂星宿":它们争相展现险峻姿态,高耸得仿佛能与天上的星宿相连。

"深疑雪霜积":望着山峰深处,让人深深怀疑那里堆积着雪霜,

"暗觉烟雾触":又隐隐觉得能触碰到缭绕的烟雾。

"泉源出青冥":泉水的源头仿佛来自高远的天空,

"涨潦两崖束":上涨的积水被两岸的山崖束缚着,只能在两崖间流动。

"历远始纡徐":泉水流淌过遥远的距离后,流速才渐渐变得缓慢从容,

"派别轮众谷":在流淌过程中还分出支流,分别流向各个山谷。

"轻舟漾其间":一叶轻舟在水中荡漾,

"沿溯无缓速":无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速度都没有固定的缓急。

# 溯:一作泝。

"微寻得修径":仔细探寻,才能发现一条长长的小路,

# 径:一作迳。

"侧起破苍麓":小路从苍翠的山麓旁侧延伸而出,仿佛打破了山麓的完整。

"远到无限极":沿着小路向远处走,仿佛没有尽头,

"穷升犯云族":一直向上攀登,到了最高处,仿佛能触碰到天上的云层。

"游子定何之":远行的游子不知要去往何处,

"顾眄停马足":他环顾四周后,停下了骑马的脚步。

"盘石长自闲":巨大的石头长久地安静矗立在那里,

"空原偶谁筑":空旷的原野上,偶尔能看到不知是谁修建的建筑。

"尘氛见荒林":在朦胧的雾气中能看到一片荒芜的树林,

"物色存古俗":林中的景物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痕迹。

"粲粲弄幽花":鲜艳的小花在幽静的地方绽放,

"苍苍荫嘉木":青翠的大树枝叶繁茂,投下浓密的树荫。

"遗牛上岩颠":一头被遗弃的牛站在岩石顶端,

"惊麇出槎腹":受惊的獐子从浮木的缝隙中跑了出来。

# 麇:一作麏。

"鲜明极万状":屏上景物色彩鲜明,形态多达上万种,

"指似才一粟":但如果用手指去指点,它们看起来却只有米粒般大小。

"虽从人力为":这屏风虽然是工匠手工制作的,

"颇类阴怪续":呈现出的景象却仿佛是由隐秘的自然力量造就的。

"深堂得欹眠":在深邃的厅堂里斜躺着,头枕着高高的枕头,

"高枕生远瞩":观赏屏风时,仿佛产生了远眺远方的感觉。

"余光耀衾帱":屏风反射的光线照亮了床上的帐子,

"清意凝幔褥":它所带来的清冷之意凝聚在帐幔和被褥上。

"愚诃世幸略":我自认愚笨,幸好能略微避开世间的非议与纷争,

"慵卧嗜尤酷":我特别喜欢慵懒地躺着观赏这屏风。

"因能助佳梦":因为这屏风能帮助我做美好的梦,

"肯顾跻杲旭":所以我哪里愿意起身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将相有时材":成为将相需要相应的时机和才能,

"溪岩真我欲":而屏中描绘的溪山岩石,才是我真正向往的。

"儒林耻未博":我为自己在儒学方面的学识不够广博而感到愧疚,

"俗阱思自赎":也想从世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寻求自我救赎。

"婚嫁累苟轻":如果婚嫁的拖累能减轻一些,

"耕钓吾已卜":我已经决定未来过耕田钓鱼的生活。

"图屏持自慰":我依靠这幅山水屏风自我慰藉,

"寤寐心思逐":无论清醒还是睡着,思绪都追随着屏中的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水屏》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山水屏风为描写对象,先写屏风由吴地丝绸制成、经匠人精心雕琢,在方寸之间展现千里山水之景,再细致描绘屏上群山、泉源、轻舟、游子等多样景象,从自然景观到人物活动,呈现出丰富的画面。写作上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屏风上的山水刻画得具体可感,如“经营顷刻内,千里在一幅”便体现出匠人技艺的精妙,以及屏风画面的浓缩之美。诗中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屏所展现景象的欣赏,也借对屏中山水的喜爱,流露出自已对耕钓生活的向往和对俗务的厌倦,同时提及自身在学识上的追求与对摆脱世俗束缚的渴望,整体内容围绕山水屏展开,情感与景物描写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吴缣落寒机,舒卷光乱目”,此句先点明山水屏的材质与初观之景。“吴缣”说明屏风以吴地所产的丝绸为原料,既点出产地特色,也暗示材质的细腻;“寒机”似暗示织作此缣时的环境,增添一丝清冷感。“舒卷光乱目”则写丝绸展开或收起时,其光泽会让人目光纷乱,既展现出吴缣本身的质感与光泽度,也为后文描写屏上山水做铺垫——如此光洁的材质,恰能更好地承载后续匠人所绘的山水图景,让读者先对屏风的基底有直观认知,为下文刻画屏上之景埋下伏笔。“秋刀剪新屏,尺寸随折曲”,承接上句,转向屏风的制作环节。“秋刀”代指裁剪屏风的工具,“剪新屏”明确是制作新的屏风,“秋”字或许暗含时节之感,让制作场景多了几分时序氛围。“尺寸随折曲”则写裁剪时会依据屏风需有的折曲形态来确定尺寸,不随意剪裁,凸显出制作过程的细致与考量,既呼应后文“珍匠”的技艺,也说明此屏风并非粗制滥造,而是经过精心规划的作品,进一步强化屏风制作的精工之感。“搜罗得珍匠,徒倚思先属”,此句聚焦于制作屏风的匠人。“搜罗”二字说明寻找制作此屏风的匠人并非易事,侧面烘托出匠人技艺的珍贵,故称之为“珍匠”;“徒倚思先属”则刻画匠人制作前的状态——匠人在屏风前徘徊往复,先将构思与设计在心中梳理妥当,再动手创作。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出匠人对作品的重视,不贸然下笔,也暗示后续屏上山水之景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佳作,让读者对匠人即将呈现的作品充满期待。“经营顷刻内,千里在一幅”,此句是对匠人技艺与屏风画面的核心刻画。“经营”指匠人对屏上山水的构思与绘制,“顷刻内”强调时间之短,却能将“千里”之广的山水浓缩在“一幅”屏风之上,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这不仅直观展现出匠人技艺的高超——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复杂的创作,更凸显出屏风画面的独特魅力,以方寸之地承载广阔山水,让读者虽未亲见屏风,却能透过诗句想象到屏上山水的壮阔与浓缩之美,为后文细致描绘屏上景物奠定基础。“定视乃渐通,纪数难迫促”,此句从观赏者的视角切入,写细观屏风的感受。“定视乃渐通”意为需静下心来仔细凝视,才能逐渐看清屏上的细节,说明屏上景物并非浅显直白,而是蕴含丰富层次,需慢慢品味;“纪数难迫促”则指屏上所绘景物繁多,若想一一清点计数,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两句既体现出屏风画面的繁复与精致,也暗示匠人在创作时融入了大量细节,让屏风具有耐人寻味的观赏价值,引导读者跟随诗句一同放慢节奏,细细体会屏上之景。“山乱若无穷,负抱颇重复”,此句开始具体描绘屏上的山景。“山乱若无穷”并非指山的排布杂乱无章,而是形容屏上的山峦连绵不绝,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展现出山的广阔与绵延之感;“负抱颇重复”则写山峦之间互相环绕、依偎,层次重叠,并非单一的孤山,而是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山体结构。这两句从整体上勾勒出屏上山峰的形态特点,没有刻意渲染山的雄伟,却以平实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山的连绵与层次感,为后文进一步刻画山峰细节做铺垫。“高棱最当中,桀大势尤独”,此句聚焦于屏上群山的主峰。“高棱”指山峰高耸的棱线,“最当中”明确此峰位于画面中央,成为群山的核心;“桀大”形容山峰高大突出,“势尤独”则强调其气势与众不同,在众多山峦中显得格外醒目。此句通过点明主峰的位置与形态特点,让屏上的山景有了主次之分,不再是平铺直叙的山峦堆叠,而是以主峰为核心,统领周围群山,使整个山景画面更具章法,也让读者能清晰把握山景的整体布局。“回环众峰接,趋向若奔伏”,此句描绘屏上周围山峰的形态与走势。“回环众峰接”写主峰之外的众多山峰环绕着主峰,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展现出山景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趋向若奔伏”则将山峰的走势拟人化,形容山峰或像奔跑向前,或像俯身俯卧,赋予山峰动态感。这一描写打破了山水屏风静态画面的局限,让屏上的山峰仿佛有了生命力,不再是静止的轮廓,而是充满了动感与变化,进一步丰富了山景的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山景的生动与鲜活。“矜雄跨九州,争险挂星宿”,此句进一步渲染屏上山峰的气势。“矜雄跨九州”并非实指山峰跨越九州,而是形容山峰展现出的雄浑气势,仿佛能覆盖广阔地域,凸显山的雄浑之感;“争险挂星宿”则写山峰险峻高耸,仿佛能与天上的星宿相连,突出山的高峻与险要。这两句虽带有一定的想象色彩,却未脱离屏上之景的刻画,通过对山峰气势与高度的描绘,让屏上的山景不仅有形态之美,更有气势之盛,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山景的雄浑与险峻。“深疑雪霜积,暗觉烟雾触”,此句转向屏上山景的氛围营造。“深疑雪霜积”写山峰深处仿佛堆积着雪霜,让人产生寒凉之感,或许是山峰高耸、云雾缭绕所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暗觉烟雾触”则写观赏者仿佛能感受到屏上的烟雾缭绕,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将画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触觉感受。这两句通过对氛围与感官的描写,让屏上的山景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图景,而是多了几分感官体验,使山景更显真实可感,也增添了一丝朦胧的意境。“泉源出青冥,涨潦两崖束”,此句开始描写屏上的水景。“泉源出青冥”写泉水的源头仿佛来自高远的天空,突出泉源的高远与纯净;“涨潦两崖束”则写上涨的积水被两岸的山崖束缚,只能在两崖之间流动,展现出水的动态与所处的环境。这两句从泉源的源头到积水的状态,完整地勾勒出屏上水景的起点与形态,让水景与前文的山景相互呼应,形成山水相依的画面,丰富了屏风的整体图景。“历远始纡余,派别轮众谷”,此句描绘泉水流淌的过程与走向。“历远始纡徐”写泉水流淌过遥远的距离后,流速逐渐变得缓慢从容,展现出水的动态变化;“派别轮众谷”则写泉水在流淌中分支,分别流向众多山谷,展现出水景的扩散与延伸。这两句通过对泉水流速与流向的刻画,让屏上的水景有了过程感与空间感,不再是孤立的泉水,而是形成了完整的水系,与山景相互映衬,让整个屏风画面更显完整与丰富。“轻舟漾其间,沿泝无缓速”,此句在水景中加入人物活动。“轻舟漾其间”写一叶轻舟在水中荡漾,为静态的山水画面增添了动态元素;“沿泝无缓速”则写轻舟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速度没有固定的缓急,展现出轻舟行驶的自在与随意。这一描写让屏上的山水图景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融入了人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也让整个画面更显生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轻舟在山水间穿梭的景象。“微寻得修迳,侧起破苍麓”,此句描写屏上的路径。“微寻得修迳”写需仔细探寻才能发现一条长长的小路,说明路径隐蔽,增添了画面的幽深感;“侧起破苍麓”则写小路从苍翠的山麓旁侧延伸而出,仿佛打破了山麓的完整,却又与山麓融为一体。这一路径的描写,为屏上的山水增添了人文痕迹,也为观赏者提供了想象的路径——仿佛可以沿着这条小路走进屏中的山水,让画面更具代入感,也让山水图景多了几分幽深与静谧。“远到无限极,穷升犯云族”,此句描写沿路径前行的景象与感受。“远到无限极”写沿着小路向远处行走,仿佛没有尽头,展现出屏中山水的广阔;“穷升犯云族”则写向上攀登到极致,仿佛能触及天上的云层,突出路径的高远与险峻。这两句通过对行走与攀登的想象,进一步拓展了屏中山水的空间感,让读者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画面,而是能跟随想象深入屏中的山水,感受到山水的广阔与高远,丰富了观赏体验。“游子定何之,顾眄停马足”,此句在屏中加入游子的形象。“游子定何之”以疑问的语气写游子不知要去往何处,增添了一丝迷茫感;“顾眄停马足”则写游子环顾四周后停下脚步,或许是被眼前的山水美景吸引。游子的出现让屏中的山水图景多了几分人文情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与状态,让画面更具故事性,也让读者能从游子的视角感受到屏中山水的吸引力。“盘石长自闲,空原偶谁筑”,此句描写屏中的静物与空旷之景。“盘石长自闲”写巨大的石头长久地安静矗立,展现出静态的闲适感;“空原偶谁筑”则写空旷的原野上偶尔有不知是谁修建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空旷与寂寥。这两句通过对静物与空旷原野的描写,与前文的动态景象形成对比,让屏中的画面有动有静,更显和谐,也通过“空原”“偶谁筑”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幽深与寂寥之感,丰富了画面的情感基调。“尘氛见荒林,物色存古俗”,此句描写屏中的林间景象与风俗痕迹。“尘氛见荒林”写在朦胧的雾气中能看到荒芜的树林,营造出萧瑟的氛围;“物色存古俗”则写林中的景物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痕迹,让画面多了几分历史感。这两句通过对荒林与古俗的描写,为屏中的山水增添了时间的厚度,不再是单纯的当下之景,而是蕴含了历史的痕迹,让画面更具深意,也让读者能感受到屏中山水的古朴与厚重。“粲粲弄幽花,苍苍荫嘉木”,此句转向屏中的花草树木。“粲粲弄幽花”写鲜艳的小花在幽静之处绽放,展现出生命的鲜活;“苍苍荫嘉木”则写青翠的大树枝叶繁茂,形成阴凉。这两句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为屏中的山水增添了色彩与生机,与前文的萧瑟、寂寥形成对比,让画面更显丰富多样,也让读者能感受到屏中山水既有雄浑、寂寥的一面,也有鲜活、生机的一面,展现出山水的多面性。“遗牛上岩颠,惊麏出槎腹”,此句描写屏中的动物景象。“遗牛上岩颠”写一头被遗弃的牛在岩石顶端,展现出闲适的状态;“惊麏出槎腹”则写受惊的獐子从浮木的缝隙中跑出,赋予画面动态感。动物的出现让屏中的山水图景更显生动,充满了自然的野趣,不再是单调的山水草木,而是有了动物的活动,让整个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也让读者感受到屏中自然景观的真实与鲜活。“鲜明极万状,指似才一粟”,此句是对屏上景物的整体概括。“鲜明极万状”写屏上景物色彩鲜明,形态万千,概括出景物的丰富与多样;“指似才一粟”则以比喻的手法,写若用手指去指点这些景物,它们仿佛只有米粒般大小,既呼应前文“千里在一幅”的浓缩之美,也凸显出屏风方寸之地承载万千景象的特点。这两句既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也让读者再次感受到匠人技艺的高超,能将万千景象浓缩于小屏之上。“虽从人力为,颇类阴怪续”,此句评价屏风的创作与效果。“虽从人力为”明确屏风是匠人手工制作,并非自然形成;“颇类阴怪续”则写屏风展现出的景象却仿佛是由隐秘的自然力量造就,而非人力所能为。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匠人的技艺——能做出仿佛自然天成的作品,也进一步凸显出屏风的神奇之处,让读者对屏风的艺术效果有更深刻的认知,也为后文抒发对屏风的喜爱做铺垫。“深堂得欹眠,高枕生远瞩”,此句转向诗人观赏屏风的场景与感受。“深堂得欹眠”写诗人在深邃的厅堂中斜躺着,营造出闲适的观赏氛围;“高枕生远瞩”则写诗人头枕高枕,观赏屏风时仿佛产生了远眺远方的感觉,将屏风上的图景与现实中的远眺感受结合。这两句既写出诗人观赏屏风的状态,也暗示屏风画面的逼真,能让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远眺之感,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余光耀衾帱,清意凝幔褥”,此句描写屏风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余光耀衾帱”写屏风反射的光线照亮了床上的帐子,展现出屏风的光泽;“清意凝幔褥”则写屏风所带来的清冷之意凝聚在帐幔被褥上,将屏风的视觉感受转化为触觉与温度感受。这两句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凸显出屏风的存在与影响,让屏风不再是孤立的观赏品,而是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也为后文抒发对屏风的依赖与喜爱做铺垫。“愚诃世幸略,慵卧嗜尤酷”,此句结合屏风抒发诗人的生活态度。“愚诃世幸略”写诗人自认愚笨,能略微避开世间的非议与纷争;“慵卧嗜尤酷”则写诗人特别喜爱慵懒地躺着观赏屏风。这两句通过诗人的自我剖白,展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而屏风则成为诗人闲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凸显出屏风对诗人的重要性,也让诗人对屏风的喜爱之情更显真切。“因能助佳梦,肯顾跻杲旭”,此句写屏风对诗人睡眠的影响。“因能助佳梦”写屏风能帮助诗人做美好的梦,说明屏风给诗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肯顾跻杲旭”则写诗人因喜爱屏风、享受与屏风相伴的时光,甚至不愿起身迎接黎明的曙光。这两句通过对屏风助梦与诗人不愿起身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屏风的喜爱与依赖,让屏风不再只是一件观赏品,而是能影响诗人生活与情绪的重要事物。“将相有时材,溪岩真我欲”,此句借屏风抒发诗人的人生追求。“将相有时材”并非否定将相之才,而是说成为将相需有时机与才能,并非自己所求;“溪岩真我欲”则明确表达屏中所绘的溪山岩石才是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这两句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现出诗人对仕途功名的淡然,以及对自然山水生活的向往,而屏风上的山水则成为诗人理想生活的象征,让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具依托。“儒林耻未博,俗阱思自赎”,此句抒发诗人的自我反思与追求。“儒林耻未博”写诗人自感在儒学方面的学识还不够广博,心生愧疚;“俗阱思自赎”则写诗人想要从世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寻求自我救赎。这两句既展现出诗人在学识上的谦逊与追求,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屏中的山水则成为诗人摆脱俗务、寻求心灵慰藉的寄托,让诗人的情感与屏风的意象进一步融合。“婚嫁累苟轻,耕钓吾已卜”,此句写诗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婚嫁累苟轻”写若婚嫁的拖累能减轻,表达出诗人对摆脱世俗牵绊的期盼;“耕钓吾已卜”则明确表达自己已决定未来过耕田钓鱼的生活,即屏中所向往的山水田园生活。这两句将诗人对屏风山水的喜爱转化为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规划,让诗人的情感不再局限于对屏风的观赏,而是延伸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情感表达更具现实指向。“图屏持自慰,寤寐心思逐”,此句作为结尾,总结诗人与屏风的关系。“图屏持自慰”写诗人依靠这幅山水屏风自我慰藉,明确屏风对诗人的慰藉作用;“寤寐心思逐”则写诗人无论清醒还是睡着,思绪都追随着屏中的山水,说明屏风已深深融入诗人的思绪与生活。这两句既呼应前文对屏风的喜爱与依赖,也收束全诗的情感,让诗人对屏中山水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得到完整呈现,使全诗情感连贯,结构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盆池》

下一篇:宋·曾巩《芙蓉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