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性分良难并":圣人和贤人的本性、天赋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 性分:天性,本性。
"好恶情怀岂得同":他们的喜好和厌恶、情感与胸怀自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 好恶:喜好与嫌恶。
"荀子书犹非孟子":就像荀子写的书与孟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召公心未悦周公":召公的心意也并未完全与周公相契合。
"况令树立追高远":如果强求每个人都去树立高远的目标,
# 高远:高尚远大。
"而使裁量属闇蒙":而评判的标准却又模糊不清,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样困难。
# 闇:黑暗。一作暗。,裁量:鉴别,衡量。
"举世不知何足怪":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人不理解你的做法,那其实也不足为怪,
"力行无顾是豪雄":你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豪杰和英雄。
# 豪雄:强雄;豪杰。,力行:努力实践。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巧用了荀子与孟子思想分歧、召公与周公心意不合这两个典故。荀子和孟子均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孟子则主张性善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二者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诸多分歧,这便是典故原意。而召公和周公同为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在辅政过程中,召公对周公的一些举措心存疑虑,心意并不完全契合。在诗中,作者借这两个典故,以历史上圣贤们在思想、心意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阐释了首联中提到的圣贤性分难并、好恶情怀不同的观点,强调每个人,哪怕是圣贤,都有自身独特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深化了对于人性多元这一主题的表达。
2. 分段赏析
首联“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直接点明圣贤的人性千差万别,其好恶之情亦难趋一致。此句尽显诗人对人性本质的深邃洞察,每个人皆拥有独特的性格与情感,哪怕是被尊为圣贤者,亦无法超脱这一规律。颔联“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诗人巧妙引入荀子与孟子思想相悖,以及召公对周公心怀不满这两个经典典故。荀子秉持性恶论,孟子坚守性善论,两者思想南辕北辙;召公对周公执政期间的诸多举措,内心存疑且并不认同。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极为生动且深入地对首联所阐述的圣贤品性各异、好恶有别的观点,进行了再度阐释与强化。颈联“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则陡然将笔触转向人生境遇。人们满怀壮志树立起高远目标,然而现实却如迷雾笼罩,不得不置身于昏暗混沌、蒙蔽重重的环境中,艰难地进行权衡、审慎地加以判断,而后坚毅地向前迈进,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生追求之路的坎坷与艰辛。尾联“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指出,即便举世之人皆无法理解,又何须为此诧异,真正的豪杰之士,恰恰是那些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心无旁骛、全力奋进的人。此联既满溢着诗人对豪雄的崇高礼赞,又宛如一盏明灯,激励着读者在人生征途上,务必具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
3. 作品点评
全诗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哲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于人性复杂、情感多样,以及圣贤特质与豪雄风范别具一格的深刻认知。与此同时,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磅礴力量,鼓舞着人们在追逐理想的漫漫征途中,必须拥有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坚定不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