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衡山上":从前游览衡山,
"未晓入幽谷":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进入了幽深的山谷。
"欲识所坐舆":想看看自己乘坐的“舆”,
"横板挂两竹":只见横放的木板挂在两根竹子之间。
# 板:一作“版”。
"状如秋千垂":形状像悬挂的秋千,
"高下不倾覆":高低起伏却不倾倒翻转。
"登山九千丈":登山有九千丈之高,
"中道多佛屋":中途遍布佛寺僧屋。
"一峰高一峰":一座山峰比一座更高,
"峰峰秀林木":每座山峰都点缀着秀美的树木。
"仰看同来客":抬头看一同来的游客,
"木末见冠服":只能在树梢间瞥见他们的衣帽。
"高台石桥路":高台与石桥相连的山路,
"寻常云所宿":常有云朵在此停留栖息。
"下方雷雨时":山下雷雨交加时,
"此上自晴旭":山上却依然晴朗,阳光明媚。
"紫盖何突兀":紫盖峰多么高耸突兀,
"万里在一目":万里风光一眼就能望尽。
"余峰六七十":其余六七十座山峰,
"仅如翠浪矗":不过像翠绿的波浪般矗立。
"北有懒瓒岩":北边有懒瓒岩,
"大石庇樵牧":巨大的岩石为樵夫和牧人遮蔽风雨。
"下窥半崖花":向下窥视半崖上的花朵,
# 厓:一作“岩”。
"杯盂琢红玉":如同用杯盂雕琢的红玉般精致。
"飞云身畔遇":飞云在身边掠过相遇,
# 身畔遇:一作“峰畔过”。
"揽之不盈掬":想伸手捧起它,却连一把都抓不满。
"祝融最高绝":祝融峰是最高的绝顶,
"紫盖不足录":紫盖峰根本不值得记入眼中。
"俯视同仰观":俯视与仰望之间,
"苍苍万形伏":只见苍苍莽莽的万物都显得低伏臣服。
"惟余岣嵝峰":只剩下岣嵝峰,
"南睇半空绿":向南望去,半空中一片翠绿。
"仿佛认潇湘":仿佛辨认出潇水和湘水,
"向岳流屈曲":正曲折地向衡山流淌而来。
"高处惊我魂":高处的景象惊得我心魄动荡,
"翻思宅平陆":反而想起平原上的安稳居所。
# 翻:一作“幡”。
"其东有雷穴":山的东边有雷穴,
"灵异谨勿触":那里常有灵异之事,切勿轻易触碰。
"云来绵世界":云来时,仿佛连接了整个世界,
"云去一峰独":云去后,只剩一座山峰独立苍茫。
"僧窗或留罅":僧人的窗户偶尔有缝隙,
"云入不可逐":云飘进来却无法追赶挽留。
"绝顶横石梁":山顶横卧着石梁,
# 梁:一作“渠”。
"仙人有遗躅":传说曾留下仙人的足迹。
"山多金光草":山上生长许多金光草,
"夜半如列烛":半夜时分,它们像排列的蜡烛般发光。
"灵药不可寻":灵药终究无处可寻,
"吁嗟归太速":只能叹息归去得太匆忙。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衡山险峻奇崛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意象,展现了诗人登临绝顶时的震撼体验与超然感悟,同时暗含对人生境遇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开头“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点明时间与行程起点,“未晓”二字添了几分探幽的神秘。“欲识所坐舆,横板挂两竹。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具体描写登山工具,竹轿:横板挂竹,形似秋千,却稳当不斜。简单的白描让读者如见其形,也暗示了登山之初的轻松。“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总写山高与途中见闻,“九千丈”极言山之高峻;“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则以叠词强化山峰层叠、林木葱茏的画面。“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从仰视角度写山高,同行者的帽子服饰竟在树梢之上,侧面烘托山势之陡峭。“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写高台石桥被云气笼罩,似与云同宿;“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以对比手法,写山巅与下方天气迥异,云气缭绕处晴日朗朗,更显山巅之奇。“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聚焦紫盖峰,一个“突兀”写出其陡峭高耸,“万里在一目”则见视野之辽阔。“余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将众多山峰比作起伏的绿浪,以简笔勾勒群峰攒聚的壮阔。“北有懒瓒岩,大石庇樵牧”转向细节,懒瓒岩下大石遮挡,樵夫牧童得以栖息,一静一动间添了人间烟火气。“下窥半崖花,杯盂琢红玉”写俯视半崖花朵,形如红玉雕琢的杯盂,比喻新颖,色彩鲜明。“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则以动态写云:云气擦身而过,伸手想捧却不满一把,将云的轻盈与触手可及的错觉写得生动。“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转向祝融峰,直言其“最高绝”,连紫盖峰也相形见绌。“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写从祝融俯瞰,万物皆如伏地,以“伏”字强化山高带来的压迫感;“惟余岣嵝峰,南睇半空绿”则笔锋一转,岣嵝峰向南望去,半空泛着绿意,于雄浑中添一分灵秀。“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由山及水,遥想潇湘之水曲折流向衡山,空间延伸,意境更阔。“高处惊我魂,翻思宅平陆”直抒胸臆:高处的奇险让人心惊,反而怀念起平地的安稳。“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插入传说,雷穴的神秘为山水添了传奇色彩。“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再写云气:云聚时天地相连,云散后只剩孤峰,以云的聚散衬山的永恒。“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写僧窗缝隙漏进云气,想追却追不上,暗含对清幽禅意的向往。“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则引入仙人遗迹,石梁横卧,似有仙人踪迹,为山水增添了浪漫想象。结尾“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写金光草在夜半如烛火排列,奇景令人惊叹;“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笔锋一转,感慨灵药难寻,归程太急,以遗憾收束,余韵悠长。全诗从登山到观景,从惊叹到怀念,情感随视角转换自然流动,将衡山的奇、险、秀、幽尽收笔端,读来如临其境。
上一篇:宋·姜夔《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下一篇:宋·姜夔《虞美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