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未远":往昔的游历仿佛就在眼前,
"记湘皋闻瑟":记得在湘江岸边听到瑟声,
"澧浦捐褋":将我的单衣遗留在澧水之滨。
# 褋:一作㻡。
"因觅孤山林处士":因为寻访孤山那位隐居的处士林逋,
"来踏梅根残雪":所以来到这里踏访梅花树根下的残雪。
"獠女供花":少数民族少女献上鲜花,
"伧儿行酒":粗笨的童仆斟酒,
"卧看青门辙":我躺卧着看那青门外的车辙。
"一丘吾老":我愿在这山丘间终老,
"可怜情事空切":可惜过去的那些情感往事都成了空幻,只是徒然让人急切伤怀。
"曾见海作桑田":曾经看到大海变成桑田的变迁,
"仙人云表":仙人在云端之外,
"笑汝真痴绝":嘲笑你真是痴到了极点。
"说与依依王谢燕":告诉那依恋不舍的王谢堂前的燕子,
"应有凉风时节":应该也会有秋风凉时的时候啊。
"越只青山":当年越国如今只剩下青山,
"吴惟芳草":吴国也只有萋萋芳草,
"万古皆沈灭":万古以来的繁华都已沉没消逝。
"绕枝三匝":绕着树枝飞了好几圈,
"白头歌尽明月":头发已白,对着明月把歌唱尽。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通过回忆湘水、澧水之畔的往昔游历场景,以“未远”强调记忆的鲜活,开篇即奠定怀旧基调。湘皋闻瑟暗含《楚辞》意象,澧浦捐褋化用《九歌》典故,虚实交织中流露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以林逋隐居孤山的典故为引,借“梅根残雪”的清冷意象,既呼应林逋“梅妻鹤子”的风骨,又暗含对高洁人格的追慕。残雪覆梅的细节描写,赋予画面孤寂清绝的审美意趣。“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以俚俗笔法描绘粗朴生活场景,“獠女”“伧儿”的称谓看似贬抑实则暗含亲昵,与“卧看青门辙”的闲适姿态形成反差,展现姜夔在困顿中仍葆有的超然心境。“一丘吾老,可怜情事空切”直抒隐居终老的夙愿落空之痛,“空切”二字凝练道出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情感陡转直下,为下阕的沧桑之叹埋下伏笔。“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引入沧海桑田的宏大时空观,借仙人嘲笑的虚写手法,将个人毁舍之痛升华为对世事无常的哲学思考,消解了具体苦难的沉重感。“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典故,以燕子期待秋风的拟人化表达,暗示荣枯更迭的必然性,将历史兴亡的苍凉感融入个体生命体验。“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沈灭”以地理空间的永恒(青山)与人事代谢的短暂(芳草)形成对照,用“万古沉灭”的宏大判断,构建出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双关曹操“乌鹊南飞”的典故,既暗喻无处栖身的漂泊感,又以“白头歌尽”的决绝姿态完成自我超脱。末句“明月”的意象收束全篇,在永恒的自然中寻得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