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xīn
róng
shē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xīn
róng
shēng
fāng
xié
yīn
píng
yùn
wéi
zhī
jiǔ
néng
chéng
yīn
fàn
cháo
wén
yuǎn
àn
xiāo
shēng
wèn
zhī
zhōu
shī
yún
rén
wéi
shén
shòu
寿
yīn
zhù
yuē
fēng
jìng
zhì
cháo
dāng
píng
yùn
mǎn
jiāng
hóng
wéi
yíng
sòng
shén
yán
fēng
shǐ
qǐng
ér
chéng
yún
wén
pèi
huán
”,
”,
xié
shū
绿
jiān
chén
bái
làng
xīn
hài
zhēng
yuè
huì
shì
suì
liù
yuè
guò
xià
yīn
zhī
zhù
jiān
yǒu
lái
cháo
yún
shì
rén
zhé
néng
àn
cáo
cāo
zhì
kǒu
sūn
quán
cāo
shū
yuē
chūn
shuǐ
fāng
shēng
gōng
cāo
yuē
sūn
quán
nǎi
chè
jūn
huán
kǒu
dōng
guān
xiāng
jìn
jiāng
shuǐ
zhī
suǒ
chū
chūn
shuǐ
fāng
shēng
yǒu
zhī
zhě
guī
gōng
yún
xiān
lǎo
lái
shí
zhèng
yí​
wàng
qiān
qǐng
cuì
lán
jīng
gòng
luàn
yún
xià
yuē
qián
shān
mìng
jià
qún
lóng
jīn
zuò
è
xiāng
cóng
zhū
wéi
guān
xiàng
shēn
fēng
dìng
qiāo
rén
wén
pèi
huán
shén
chù
jūn
shì
kàn
diàn
huái
yòu
jiāng
nán
qiǎn
liù
dīng
léi
diàn
bié
shǒu
dōng
guān
què
xiào
yīng
xióng
hǎo
shǒu
yì​
gāo
chūn
shuǐ
zǒu
cáo
mán
yòu
zěn
zhī
rén
zài
xiǎo
hóng
lóu
lián
yǐng
jiān

译文

“心”字要融入去声韵脚,才能让音律和谐。我想用平声韵来写这首词,我想用平声韵来写这首词,于是乘船游巢湖,听到远处岸上传来箫鼓声。问船夫,他们说:这是百姓在为湖神奶奶祝寿。我祈祷说:若能有一阵风直接送我去居巢,我就用平声韵的《满江红》写一首迎送神灵的曲子。刚说完,风和笔都像飞起来一样,转眼间词就写成了。最后一句“听到玉佩玉环的声音”,刚好符合韵律。用绿纸写下歌词,沉入白浪中。这一天是辛亥年正月的最后一天。这年六月,我再次经过祠堂,把歌词刻在柱子上。有从居巢来的客人说:当地百姓祭祀湖神时,总会唱这首歌。据记载,曹操到濡须口时,孙权写信说:春水刚上涨,你该撤军了。曹操回信:孙权没骗我。于是撤兵。濡须口靠近东关,是江湖水流交汇处。我认为春水上涨,必有神灵掌管,所以把功劳归于湖神。仙姥降临人间时,放眼望去,千顷湖水泛起碧波。旌旗、乱云一同翻卷,仿佛贴近远处的山峰。她命群龙驾车,金饰轭头,侍女们头戴玉冠跟随。向着深夜、风停后,万籁俱寂,只听见玉佩玉环的声响。她的神奇之处,你试着看看。镇守淮河以南,挡住江南敌军。派天兵雷电,驻守东关。可笑那些英雄豪杰没有好办法,一篙春水就让曹操的战船败退。谁又知道、这位神灵就藏在人间小红楼,帘幕的阴影里。

逐句剖析

"心字融入去声":“心”字要融入去声韵脚,

"方谐音律":才能让音律和谐。

"予欲以平韵为之":我想用平声韵来写这首词,

"久不能成":我想用平声韵来写这首词,

"因泛巢湖":于是乘船游巢湖,

"闻远岸箫鼓声":听到远处岸上传来箫鼓声。

"问之舟师":问船夫,

"云":他们说:

"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这是百姓在为湖神奶奶祝寿。

"予因祝曰":我祈祷说:

"得一席风径至居巢":若能有一阵风直接送我去居巢,

"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我就用平声韵的《满江红》写一首迎送神灵的曲子。

"言讫":刚说完,

"风与笔俱驶":风和笔都像飞起来一样,

"顷刻而成":转眼间词就写成了。

"末句云":最后一句“

"闻佩环":听到玉佩玉环的声音”,

"则协律矣":刚好符合韵律。

"书以绿笺":用绿纸写下歌词,

"沉于白浪":沉入白浪中。

"辛亥正月晦也":这一天是辛亥年正月的最后一天。

"是岁六月":这年六月,

"复过祠下":我再次经过祠堂,

"因刻之柱间":把歌词刻在柱子上。

"有客来自居巢云":有从居巢来的客人说:

"士人祠姥":当地百姓祭祀湖神时,

"辄能歌此词":总会唱这首歌。

"按曹操至濡须口":据记载,曹操到濡须口时,

"孙权遗操书曰":孙权写信说:

"春水方生":春水刚上涨,

"公宜速去":你该撤军了。

"操曰":曹操回信:

"孙权不欺孤":孙权没骗我。

"乃彻军还":于是撤兵。

"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濡须口靠近东关,

"江湖水之所出入":是江湖水流交汇处。

"予意春水方生":我认为春水上涨,

"必有司之者":必有神灵掌管,

"故归其功于姥云":所以把功劳归于湖神。

"仙姥来时":仙姥降临人间时,

"正一望、":放眼望去,

"千顷翠澜":千顷湖水泛起碧波。

"旌旗共、":旌旗、

"乱云俱下":乱云一同翻卷,

"依约前山":仿佛贴近远处的山峰。

"命驾群龙金作轭":她命群龙驾车,金饰轭头,

"相从诸娣玉为冠":侍女们头戴玉冠跟随。

"向夜深、":向着深夜、

"风定悄无人":风停后,万籁俱寂,

"闻佩环":只听见玉佩玉环的声响。

"神奇处":她的神奇之处,

"君试看":你试着看看。

"奠淮右":镇守淮河以南,

"阻江南":挡住江南敌军。

"遣六丁雷电":派天兵雷电,

"别守东关":驻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可笑那些英雄豪杰没有好办法,

"一篙春水走曹瞒":一篙春水就让曹操的战船败退。

"又怎知、":谁又知道、

"人在小红楼":这位神灵就藏在人间小红楼,

"帘影间":帘幕的阴影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心字融入去声》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词。此词上片以创作缘起开篇,叙述词人泛舟巢湖、闻箫鼓之声为湖神祝寿的经历,借“心字融入去声”点明填词用韵的匠心,并以“风与笔俱驶”的奇幻笔法展现创作过程的酣畅淋漓;下片转入历史咏叹,借曹操与孙权“春水方生”的典故,暗喻自然伟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终将春水归功于湖神“仙姥”,虚实相生地融合神话想象与历史哲思。全词以“仙姥”为纽带,串联起自然奇观、历史兴衰与神话传说,语言雄奇瑰丽,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亦隐含对人类局限性的讽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作诞生于南宋文化兴盛阶段,彼时文人词作创作讲求声韵与意境的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这两句话交代了创作的音律难题。姜夔一直想创作平韵的《满江红》,但因音律问题久未成功。“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体现了他对音律的严谨追求,一个“久”字,凸显了创作此词在音律探索上的艰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姜夔作为一个精通音律的词人,对待创作的认真执着态度,为后文因机缘巧合创作出此词做了铺垫。“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此句叙述了创作的契机。姜夔在泛游巢湖时,听到远岸传来箫鼓声,经询问得知是当地居民为湖神姥祝寿。这一场景的描写,将词人从创作的困境中拉到了现实的民俗活动里,为词的创作增添了神秘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也引出了下文对湖神姥的想象和创作灵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姜夔许下心愿,若能得风直接到达居巢,就以平韵满江红为湖神姥创作迎送神曲。神奇的是,刚说完,风就来了,笔也顺畅起来,很快就完成了创作。这一情节极具奇幻色彩,既体现了姜夔创作灵感的瞬间爆发,也暗示了他与湖神姥似乎有一种冥冥中的联系,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传奇性。“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沈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表明最后一句“闻佩环”符合了音律要求,词人将写好的词写在绿笺上投入白浪之中。“辛亥正月晦也”明确了时间,使整个创作过程有了确切的时间坐标。这一系列举动,体现了姜夔对自己创作成果的珍视,同时也将词与湖神姥的祭祀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赋予了作品神圣的意义。“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士人祠姥,辄能歌此词。”这一年六月,姜夔再次经过祠下,将词刻在柱间。并且从居巢来的客人说当地人祭祀湖神姥时都能唱这首词。这表明姜夔的词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传唱,从侧面反映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也进一步强调了词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这里引用了曹操与孙权的历史典故,说明濡须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姜夔认为春水上涨必然有掌管者,所以将功劳归于湖神姥。这一典故的引用,使词的内涵从单纯的民俗祭祀拓展到了历史层面,为湖神姥的形象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姜夔在创作中善于将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相结合的特点。“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此句描绘湖神姥到来时的壮观景象。“仙姥来时”点明主角,“正一望、千顷翠澜”,词人仿佛站在辽阔的巢湖之畔,一眼望去是千顷碧波。“千顷”极言湖面之广阔,“翠澜”描绘出湖水碧绿、波澜起伏的样子。一个“正”字,强调了湖神姥到来与这壮美湖景的契合,营造出宏大而神秘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湖神姥伴随着这浩渺的湖水降临。“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中“旌旗”和“乱云”一同向下涌动,“共”和“俱”强调了二者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依约前山”,“依约”表示隐隐约约,描绘出旌旗和乱云在远山的映衬下若隐若现的景象。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湖神姥到来时的威严和神秘,将天上的风云变幻与湖神姥的降临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壮观,也让读者对湖神姥的形象有了更直观的想象。“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描绘湖神姥出行的仪仗。湖神姥命令群龙驾车,龙的轭是用金子做的,随从的众姐妹头戴玉冠。“金作轭”和“玉为冠”通过对装饰的描写,展现了湖神姥及其随从的高贵华丽。“命驾群龙”则突出了湖神姥的超凡神力和威严地位。这两句将神话想象与华丽的辞藻相结合,使湖神姥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体现了姜夔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时间转到夜深,风停了,四周寂静无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听到了佩环的声音。“闻佩环”以声衬静,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这佩环声仿佛是湖神姥离去时留下的余音,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同时,也从热闹的出行场景过渡到了静谧的氛围,使词的节奏有了变化,也进一步增添了湖神姥的神秘色彩。“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词人引导读者去看湖神姥的神奇之处。“奠淮右,阻江南”,意思是湖神姥能够镇守淮右地区,阻挡江南的威胁。这里赋予了湖神姥强大的守护力量,将湖神姥的形象从单纯的神话人物提升到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守护者。通过对湖神姥神力的描述,体现了当地民众对湖神姥的信仰和依赖,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湖神姥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湖神姥派遣六丁神掌管雷电,专门守护东关。“六丁雷电”代表着强大的自然力量,湖神姥能够指挥这些力量,更突出了她的神奇和威力。“别守东关”明确了守护的具体地点,将湖神姥的神力与现实中的地理要冲相结合,使神话与现实紧密相连,也进一步强调了湖神姥在保卫地方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这里笔锋一转,嘲笑那些所谓的英雄没有好办法,而一篙春水就能让曹操退兵。结合前面提到的曹操与孙权的典故,“一篙春水走曹瞒”形象地说明了春水在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也暗示了湖神姥掌控着春水,有着左右战局的能力。通过对英雄的嘲笑和对湖神姥神力的凸显,体现了姜夔对传统英雄观念的重新审视,同时也进一步抬高了湖神姥的地位。“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结尾突然出现了一个“小红楼”和“帘影间”的场景,与前面宏大的神话和历史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看似突兀的一笔,实则别有深意。它打破了前面紧张严肃的氛围,给人一种舒缓和意外的感觉。也许在这神秘的湖神姥背后,还有着细腻温柔的一面,或者是暗示着在宏大的历史和神话背后,还有着平凡人的生活和情感。这种对比和转折,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也展现了姜夔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构思技巧。

2.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词的体式构造上打破了传统满江红词牌的豪迈风格,创新性地把闺怨主题和声律尝试融合在一起。姜夔运用“去声融入”的技巧,让词作既留存音乐特质又加深了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次韵千岩杂谣》

下一篇:宋·姜夔《昔游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