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zhōng
·
·
tíng
gāo
zhèng
wà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tíng
gāo
zhèng
wàng
luàn
luò
jiāng
lián
guī
wèi
duō
bìng
què
kuàng
wán
shàn
jiàn
shū
luó
chū
yíng
liú
guāng
guò
tàn
xìng
liáng
shuāng
yàn
rén
zài
lián
dàn
yuè
fǎng
仿
zhào
yán
yōu
luàn
qióng
yín
dòng
xìn
qīng
chóu
shì
zhī
shěn
nián
shào
làng
guān
shān
liǔ
xià
fāng
zhuì
hóng
xìn
màn
àn
shuǐ
juān
juān
liū
piāo
líng
jiǔ
ér
jīn
zuì
jiǔ
bǐng
suì
liú
cháng
shā
dēng
zhù
zhù
yīn
shén
zhī
yuē
huáng
yán
xiāng
yòu
yuè
gōng
shū
zhōng
shāng
diào
cháng
·
shí
què
jiē
àn
shěn
shì
yuè
cháng
dào
diào
nǎi
shāng
diào
tiān
shī
yún
sǎn
散序六阕
散序六阕
liù
liǎng
què
wèi
zhī
shú
shì
rán
rán
yīn
jié
xián
lèi
jīn
xiá
jìn
zuò
zuò
zhōng
què
chuán
shì
fāng
yóu
gǎn
yīn
zhī
zhī
yuàn

译文

站在水边亭台极目远望,只见红莲零落成片,随波漂去,再难归来,我多病缠身,连振作的力气都没有。更何况秋风渐起,团扇渐渐闲置,轻薄的夏衣也该换下。光阴飞逝如白驹过隙,可叹杏木屋梁上的双燕、也像我一样漂泊如客。心上人如今在何方,唯有帘外一抹淡月,仿佛映照着她憔悴的容颜。四周幽暗孤寂。蟋蟀在墙角杂乱鸣叫。勾起我如庾信般、绵密的愁思。回忆年少时浪迹天涯。笛声里踏遍关山,柳荫下的坊陌曾与她相遇。而今落花如雨,音讯全无。只余暗绿流水潺潺、只见那河水仍然浩荡向东流去。而今长年漂泊无依,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心绪,像阮籍那样在酒垆旁狂放大醉。丙午年,我留在长沙,我登上衡山祝融峰,因而得到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是《黄帝盐》和《苏合香》。又在乐工的旧书中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都只有曲谱而没有歌辞。按沈括《梦溪笔谈·乐律》,《霓裳》为道调,而这次得的却是商调。白居易的诗中曾提到:“散序六阕”,但这里的曲谱仅有两阕,实在难以判断孰是孰非?不过这些曲调韵律清雅闲适,与当时流行的俗曲截然不同。我因时间有限未能全部谱写歌词,只选取了《中序》部分创作了一首词流传于世。彼时我正漂泊他乡,听到这些古朴的乐音,不知不觉间词句中竟流露出幽怨哀伤的情调。

逐句剖析

"亭皋正望极":站在水边亭台极目远望,

# 正望极:指望尽天涯。,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乱落江莲归未得":只见红莲零落成片,随波漂去,再难归来,

"多病却无气力":我多病缠身,连振作的力气都没有。

"况纨扇渐疏":更何况秋风渐起,团扇渐渐闲置,

# 纨扇渐疏:秋天渐近,逐渐疏远团扇。

"罗衣初萦":轻薄的夏衣也该换下。

# 萦:一作索。,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流光过隙":光阴飞逝如白驹过隙,

# 过隙: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语出成语“过隙白驹”。,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叹杏梁、":可叹杏木屋梁上的双燕、

# 杏梁:文杏木做的屋梁。语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饰文杏以为梁”。

"双燕如客":也像我一样漂泊如客。

"人何在":心上人如今在何方,

"一帘淡月":唯有帘外一抹淡月,

"仿佛照颜色":仿佛映照着她憔悴的容颜。

# 仿佛照颜色: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幽寂":四周幽暗孤寂。

"乱蛩吟壁":蟋蟀在墙角杂乱鸣叫。

# 蛩:蟋蟀。

"动庾信、":勾起我如庾信般、

#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清愁似织":绵密的愁思。

"沈思年少浪迹":回忆年少时浪迹天涯。

"笛里关山":笛声里踏遍关山,

"柳下坊陌":柳荫下的坊陌曾与她相遇。

"坠红无信息":而今落花如雨,音讯全无。

# 坠红:落花。

"漫暗水、":只余暗绿流水潺潺、

"涓涓溜碧":只见那河水仍然浩荡向东流去。

"漂零久":而今长年漂泊无依,

"而今何意":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心绪,

"醉卧酒垆侧":像阮籍那样在酒垆旁狂放大醉。

# 醉卧酒垆侧:形容豪饮一醉方休。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常从妇饮酒、阮醉,则卧眠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绝无他意。”酒垆,置酒瓮的土台。

"丙午岁":丙午年,

"留长沙":我留在长沙,

"登祝融":我登上衡山祝融峰,

# 祝融: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

"因得其祠神之曲":因而得到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

"曰《黄帝盐》、《苏合香》":是《黄帝盐》和《苏合香》。

# 《黄帝盐》、《苏合香》:南宋时献神乐曲。前者原为唐代杖鼓曲,后者原为唐代软舞曲。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又在乐工的旧书中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

# 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原为盛唐著名宫廷音乐,其乐、舞、服饰皆着力描绘仙境与仙女形象,调属黄钟商,乃唐乐之代表作。,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

"皆虚谱无辞":都只有曲谱而没有歌辞。

"按沈氏《乐律》":按沈括《梦溪笔谈·乐律》,

# 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霓裳》道调":《霓裳》为道调,

"此乃商调":而这次得的却是商调。

"乐天诗云":白居易的诗中曾提到:

"“":“散序六阕

# 散序六阕: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

"此特两阕":但这里的曲谱仅有两阕,

"未知孰是":实在难以判断孰是孰非?

"然音节闲雅":不过这些曲调韵律清雅闲适,

"不类今曲":与当时流行的俗曲截然不同。

"予不暇尽作":我因时间有限未能全部谱写歌词,

# 予:一作余。

"作中序一阕传于世":只选取了《中序》部分创作了一首词流传于世。

"予方羁游":彼时我正漂泊他乡,

"感此古音":听到这些古朴的乐音,

"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不知不觉间词句中竟流露出幽怨哀伤的情调。

# 怨抑:怨恨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游子漂泊的孤寂心境。上片借眼前景象抒情,看见双燕双双飞翔,更添自身孤独与思念之愁。下片以秋景起笔,烘托哀伤情绪,感叹身世飘零,发出“醉卧酒楼”的无奈感慨。词牌取自《霓裳羽衣曲》序章,既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又流露出现实中爱情不如意的怅惘悲凉。全篇融情于景,将内心孤寂与秋景萧瑟巧妙结合,展现了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明了创作缘由。1186年,姜夔游览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时,在祭祀神灵的典籍中发现两首唐代古乐《黄帝盐》和《苏合香》的乐谱。通过查阅乐师收藏的旧乐书,他又找到《霓裳羽衣曲》的曲谱。身为南宋乐律研究大家,姜夔深知此曲价值,便截取《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的第一段乐章,填词创作了这首作品。这段经历清晰记录了词作的音乐渊源,也展现了作者对唐代古乐的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自度商调词,也是一首羁旅怀人词。描绘了秋日登高远眺、物候凋零的萧瑟景象,暗喻韶华易逝与离散之痛,抒发了对合肥情侣的刻骨相思与身世飘零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乱落江莲归未得”一句,江莲凋零暗喻韶光易逝与归途无望,凋谢的莲瓣既是眼前秋景,又隐喻词人漂泊未归的怅惘。“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以月光虚影勾连记忆中的伊人容颜,将现实之景与虚幻思念交融,触发“人何在”的锥心之痛。全篇借秋莲、纨扇、暗蛩等意象,使羁旅孤寂与旧情难追的哀婉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亭皋正望极”,一落笔就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开阔高远的画面。“正望极”三个字,把词人望尽天涯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这一个“极”字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情感的深厚、思念的急切,以及心中所牵挂的人离他多么遥远。“乱落江莲归未得”,这里的江莲说的是水乡的红莲,也就是下片提到的“丛红”。词人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只有凋零飘落的红莲。这其实是在暗暗比喻他思念的那个人,就像这些红莲一样,青春容颜渐渐老去,变得憔悴,而自己却没办法回到她身边。“归未得”这三个字,把他内心难以言说的痛苦和苍凉悲伤的情绪,全都融合在一起了。前面四个字写景,后面三个字抒情,景与情相互交融,自然和谐。“多病却无气力”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暗示了他身体不好,没有力气踏上归途;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他因为过度忧思而生病。“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索”和“疏”意思相近,都是疏远、不再常用的意思。词人在这里写的是夏天过去,秋天即将到来,时令发生了变化,同时词的场景也从室外转到了室内。“流光过隙”直白地告诉我们时间过得飞快,他和思念之人已经分别太久了。“叹杏梁、双燕如客”,到了秋天,燕子又要南飞,房梁上这成双成对的燕子,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没办法长久停留。词人不说自己像双燕一样漂泊,反而说双燕像客子,这种表达非常新奇。用双燕的成双成对,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寂寞,顺势引出了结尾的句子。“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前面一直含蓄委婉,层层铺垫,到这里终于直白地表达出思念人的主题,词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他思念的那个人在哪里呢?在想象中,柔和的月光透过帘子,好像照出了她憔悴的面容。这个画面非常真实,话语也充满了悲伤。这几句就是上片的核心。下片又回到了现实中。一个“幽寂”,就把他离散、孤独、漂泊的悲伤感受都概括了。“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墙壁下蟋蟀杂乱地鸣叫着,让他的忧愁就像交织的丝线一样,怎么也理不清。“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这几句直接回忆起了年轻时的事情。“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这三句和上片的“乱落江莲”相互呼应。“坠红无信息”和“乱落江莲”一样,都是在说他思念的那个人没有一点消息,不知道流落到了哪里。“漫暗水,涓涓溜碧”则暗示着时间不断流逝,他苦苦相思了这么久,还是不知道心上人的情况。情人分离,天地广阔,就算有鸿雁传书,又能寄到哪里去呢?这些数不清的悲伤感慨,都寄托在了具体的景象中。最后“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词人用了典故,表达得很含蓄。他在外漂泊了这么长时间,当年那种醉卧酒垆旁的豪情和兴致,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既说明了年轻时那段感情的纯洁美好,也表明从此以后,他心里再也装不下其他人了。整首词的情感在结尾达到了最高点,爱情的境界也升华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用清新雅致的笔触,来描写真挚深沉的爱情,正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写景清幽,抒情深挚,意象精巧透亮,意境开阔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徵招》

下一篇:宋·姜夔《卜算子·家在马城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