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芳紫萼怯春寒":红花与紫色的花萼畏惧初春的寒意,
"蓓蕾粘枝密作团":花蕾密密麻麻地黏附枝头,团聚成簇。
"记得观灯凤楼上":犹记那年登上华美的凤楼赏灯时,
"百条银烛泪阑干":千百支银烛燃尽,烛泪已凝结成霜痕。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以“红芳”“紫萼”点明杏花的色彩与形态,红紫交映,视觉浓烈,凸显春日生机。但“怯”字赋予花朵拟人化的敏感性格,将杏花在微寒中的娇弱之态生动呈现,既呼应“春寒”的节气特征,又暗含对生命易逝的隐忧。色彩与情感的反差,强化了诗句的张力。次句聚焦杏花初绽的形态,“蓓蕾”未完全舒展,与“粘枝”相扣,暗示花苞初结时的紧密簇拥;“密作团”以白描手法强化视觉密度,仿佛枝头堆叠的锦绣。此句静态中隐含动态趋势,似在酝酿后续的盛放,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第三句陡然转入回忆场景,“观灯”暗指节庆或热闹往事,“凤楼”则象征华美建筑,与前后句的自然意象形成反差。此句打破前两句对杏花的纯物象刻画,引入人文记忆,暗示时光流转或人事变迁,情感基调由明丽转为幽思。末句以“银烛”呼应前文“红芳紫萼”,色彩由暖转冷,形成视觉对比;“泪阑干”化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烛泪与杏花并置,既暗喻春寒中花瓣零落的凄美,又以“百条”之众强化孤独感。物象与心象交融,收束全诗于怅惘意境。
上一篇:宋·王禹偁《初出京过琼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