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民带楚俗":滁州百姓带着楚地风俗,
"下俚同巴音":山歌俚曲如同巴地音调。
"岁稔又时安":年成丰收世道又安宁,
"春来恣歌吟":春日来临纵情欢歌吟唱。
"接臂转若环":手拉手转身好似圆环,
"聚首丛如林":聚众仰头听歌人密如林。
"男女互相调":男女相互酬和对唱,
"其词非奔淫":歌词并非放荡淫邪。
"修教不易俗":施行教化不强行改变风俗,
"吾亦弗之禁":我也不会去禁止。
# 吾亦弗之禁:自注:叶韵。
"夜阑尚未阕":夜深了歌声仍未停歇,
"其乐何愔愔":那欢乐多么和悦安静。
"用此散楚兵":用这歌谣能瓦解楚地军心,
"子房谋计深":张良的谋略深远。
"乃知国家事":才知国家大事,
"成败固人心":成败关键在于人心。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点明滁州百姓风俗受楚地影响,山歌如巴地音调,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岁稔又时安”交代年丰世安的背景,“春来恣歌吟”写百姓春日尽情歌唱,呈现太平年景下的民俗欢乐,为全诗奠定欢快基调。“接臂转若环”绘人们手拉手转圈歌舞的热闹动态,“聚首丛如林”描听众聚集的静态画面,一动一静展现歌会的热烈;“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写男女对唱,强调歌词健康,体现民俗质朴,暗含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认可。“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表明诗人施行教化却尊重民俗,不强行禁止山歌,显开明治理观;“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写夜深歌未停,“愔愔”状和悦氛围,突出百姓沉浸欢乐,也体现诗人对这种和谐的包容与欣慰。“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借张良唱楚歌瓦解军心的典故,联想山歌凝聚人心的力量,赞张良谋略;进而议论“国家事,成败因人心”,由民俗小事升华为治国大思考,点明人心向背对国家的关键作用,升华全诗主旨。
下一篇:宋·王禹偁《舍人院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