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àng
shān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1
chú
mín
dài
chǔ
xià
tóng
yīn
suì
rěn
yòu
shí
ān
chūn
lái
yín
jiē
zhuǎn
ruò
huán
shǒu
cóng
lín
nán
xiāng
tiáo
fēi
bēn
yín
xiū
jiào
zhī
jìn
lán
shàng
wèi
què
yīn
yīn
yòng
sàn
chǔ
bīng
fáng
móu
shēn
nǎi
zhī
guó
jiā
shì
chéng
bài
rén
xīn

译文

滁州百姓带着楚地风俗,山歌俚曲如同巴地音调。年成丰收世道又安宁,春日来临纵情欢歌吟唱。手拉手转身好似圆环,聚众仰头听歌人密如林。男女相互酬和对唱,歌词并非放荡淫邪。施行教化不强行改变风俗,我也不会去禁止。夜深了歌声仍未停歇,那欢乐多么和悦安静。用这歌谣能瓦解楚地军心,张良的谋略深远。才知国家大事,成败关键在于人心。

逐句剖析

"滁民带楚俗":滁州百姓带着楚地风俗,

"下俚同巴音":山歌俚曲如同巴地音调。

"岁稔又时安":年成丰收世道又安宁,

"春来恣歌吟":春日来临纵情欢歌吟唱。

"接臂转若环":手拉手转身好似圆环,

"聚首丛如林":聚众仰头听歌人密如林。

"男女互相调":男女相互酬和对唱,

"其词非奔淫":歌词并非放荡淫邪。

"修教不易俗":施行教化不强行改变风俗,

"吾亦弗之禁":我也不会去禁止。

# 吾亦弗之禁:自注:叶韵。

"夜阑尚未阕":夜深了歌声仍未停歇,

"其乐何愔愔":那欢乐多么和悦安静。

"用此散楚兵":用这歌谣能瓦解楚地军心,

"子房谋计深":张良的谋略深远。

"乃知国家事":才知国家大事,

"成败固人心":成败关键在于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唱山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诗。诗作围绕滁州百姓唱山歌展开,借描绘滁民带楚俗、岁稔时安纵情歌吟的场景,展现民俗风貌,抒发对百姓安乐的欣慰,及从山歌凝聚人心悟得国家成败系于人心的思考。运用白描、用典、议论抒情等手法,从民俗歌吟场景铺陈,到对风俗的包容态度,再到借典议论国家大事,情感与意旨逐步深化。作品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将民俗书写与治国思考融合,体现王禹偁关注民生、以小见大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点明滁州百姓风俗受楚地影响,山歌如巴地音调,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岁稔又时安”交代年丰世安的背景,“春来恣歌吟”写百姓春日尽情歌唱,呈现太平年景下的民俗欢乐,为全诗奠定欢快基调。“接臂转若环”绘人们手拉手转圈歌舞的热闹动态,“聚首丛如林”描听众聚集的静态画面,一动一静展现歌会的热烈;“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写男女对唱,强调歌词健康,体现民俗质朴,暗含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认可。“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表明诗人施行教化却尊重民俗,不强行禁止山歌,显开明治理观;“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写夜深歌未停,“愔愔”状和悦氛围,突出百姓沉浸欢乐,也体现诗人对这种和谐的包容与欣慰。“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借张良唱楚歌瓦解军心的典故,联想山歌凝聚人心的力量,赞张良谋略;进而议论“国家事,成败因人心”,由民俗小事升华为治国大思考,点明人心向背对国家的关键作用,升华全诗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部公》

下一篇:宋·王禹偁《舍人院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