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òng
tíng
shān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1
shān
xiù
chéng
xiá
yóu
zhī
wàn
qǐng
guāng
qiān
jiā
shú
shí
píng
kàn
yuè
shàng
zǎo
yuǎn
lǎn
niǎo
guī
chí
jìn
shuí
zhēn
shǎng
bái
yún
yīng
zhī

译文

吴地的山峦没有这般秀美,我趁闲暇来此一游。置身于万顷波光的湖面中,正值千家橘树丰收的时节。平视湖面,月升得格外早,远望天际,鸟儿归巢似也迟迟。自古谁能真正懂得此间之美,唯有天上的白云或许知晓。

逐句剖析

"吴山无此秀":吴地的山峦没有这般秀美,

"乘暇一游之":我趁闲暇来此一游。

"万倾湖光里":置身于万顷波光的湖面中,

"千家橘熟时":正值千家橘树丰收的时节。

"平看月上早":平视湖面,月升得格外早,

"远览鸟归迟":远望天际,鸟儿归巢似也迟迟。

"近古谁真赏":自古谁能真正懂得此间之美,

"白云应得知":唯有天上的白云或许知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洞庭山》乃北宋诗人王禹偁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作范仲淹诗。诗的首联,便直接点明洞庭山景色之秀丽远超吴山,由此引发诗人游览的兴致。颔联,诗人勾勒出洞庭湖那浩渺广阔的湖面,以及橘园里果实累累的丰收之景。颈联,诗人借助月升鸟归这般静谧的画面,进一步渲染出洞庭山的宁静祥和与美好宜人。尾联,诗人不禁发出感慨,觉得近代之人或许难以真正领略洞庭山的美妙景致,唯有那悠悠白云,方能真切体悟其中的奥秘。整首诗以洞庭山的自然风光作为核心描写对象,凭借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刻画,将洞庭山的秀丽风光与宁静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吴山无此秀”,诗人开篇便以对比手法,将洞庭山与吴山相较,直言吴山没有洞庭山这般秀丽。此句不仅突出了洞庭山的独特之美,也流露出诗人对洞庭山景色的高度赞赏。“乘暇一游之”,承接上句,说明诗人是在闲暇之时前来游览洞庭山。一个“乘暇”,既体现了诗人对这次游览的期待与珍视,也暗示了他在繁忙公务之余,仍不忘寄情山水、享受自然之趣的生活态度。颔联“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万顷湖光里”,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洞庭湖的广阔与浩渺。万顷湖光,波光粼粼,给人以开阔、宁静之感,展现了洞庭湖的自然之美。“千家橘熟时”,则将笔触转向湖畔的橘园。千家橘熟,硕果累累,不仅描绘了洞庭山地区的富饶与生机,也通过橘子的成熟,暗示了时令的变迁和自然的循环。此句与上句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湖光山色、橘香四溢的秋日画卷。颈联“平看月上早,远览鸟归迟。”“平看月上早”,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绘了月亮早早升起的景象。月上早,既体现了洞庭山夜晚的宁静与清幽,也暗示了诗人游览之久、兴致之高。“远览鸟归迟”,则将视线拉远,描绘了鸟儿迟迟归巢的画面。鸟归迟,既展现了洞庭山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美好,也通过鸟儿的晚归,进一步烘托了夜晚的宁静与祥和。此句与上句相互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悠远的意境。尾联“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近古谁真赏”,诗人发出感慨,询问近代以来谁真正欣赏过洞庭山的美景。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洞庭山美景的珍视与赞美,也流露出对现代人审美缺失的遗憾与感慨。“白云应得知”,则以白云为喻,暗示只有白云才能真正理解、欣赏洞庭山的美景。白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洞庭山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送河阳任长官》

下一篇:宋·王禹偁《留别扬府池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