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东君掌青律":是谁为春神掌管着四季运行的规律,
"故将春日连人日":所以把春日和人日连接在一起。
"春日雨丝暖融融":春天的日子里,雨丝带着融融暖意,
"人日雪花寒慄慄":人日的时候,雪花却让人感觉寒冷刺骨。
"雨雪寒暖苦不同":雨和雪带来的寒冷与温暖如此不同,
"可比交情去就中":这正可以用来比喻交情中的亲近与疏远。
"仲咸拥炉发歌咏":仲咸围着火炉吟诗作歌,
"古风激破浇漓风":用古朴的风尚来破除这浇薄浮躁的社会风气。
"人情离合古来有":人情的聚散离合自古以来就有,
"召公初亦疑周公":就像召公当初也曾怀疑周公。
"汾阳临淮本雠隙":汾阳王郭子仪和临淮王李光弼本来有仇怨,
"一旦分兵若亲戚":但一旦共同分兵作战就像亲戚一样。
"四公翻覆人不讥":这四位公卿关系有变化却不被人们讥讽,
"各各操心为邦国":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一心为国家着想。
"此外诪张多为己":除此之外,那些搬弄是非、张狂行事的人大多是为了自己,
"反掌背面如千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态度变化就像相隔千里。
"张耳陈余不忍言":张耳和陈余之间的事不忍心说起,
"魏其武安何足齿":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行为更不值得一提。
"我爱中庸君子心":我喜爱中庸之人的君子之心,
"心与人交淡如水":与人交往淡泊得像水一样。
"别有人间势利徒":另外还有世间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一去一就随荣枯":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随着别人的荣辱而变化。
"西汉董贤方佞幸":西汉时董贤正受宠幸,
"孔光迎拜卑如奴":孔光迎见他时卑躬屈膝得像奴隶一样。
"是时杨雄在东观":当时扬雄在东观修书,
"投阁欲死无人扶":因受牵连害怕而要跳阁自杀,却没有人去扶他。
"有唐力士夫人死":唐朝时有个大力士的夫人去世了,
"朝士执丧如丧妣":朝中官员去办理丧事就像死了自己的母亲一样悲痛。
# 丧:自注:平。
"是时李白放江边":当时李白被流放到江边,
"憔悴无人供酒钱":穷困憔悴却没有人给他提供喝酒的钱。
"小人之性何所似":小人的本性像什么呢,
"真如蜂蝶并蝼蚁":真就像蜜蜂、蝴蝶和蝼蚁一样。
"寻春逐臭苟朝昏":他们早晚只知道追逐利益、迎合臭味,
"岂顾松篁与兰茞":哪里会顾及松竹的高洁和兰草的芬芳。
"重君誓心一何极":我对你立下的誓言是多么坚定啊,
"涧底松兮陵上柏":就像涧底的松树和山陵上的柏树一样。
"涧松陵柏有朽时":涧底的松树和山陵上的柏树虽然有腐朽的时候,
"我约君心无改易":但我与你相约的心意永远不会改变。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言志诗。此诗先借春日与人日雨雪不同天气引发对交情的思考,接着列举历史典故,将贤者交友为邦国与小人交友为势利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中庸君子淡如水交友之心的赞美,对小人势利交友的批判,更以涧底松与陵上柏起誓,体现与友人誓心无改易的坚定情谊。
2. 写作手法
比喻:“小人之性何所似,真如蜂蝶并蝼蚁。寻春逐臭苟朝昏,岂顾松篁与兰茞。”诗人将小人比作蜂蝶和蝼蚁。蜂蝶追逐春天的花朵,蝼蚁寻觅腐臭之物,它们整日浑浑噩噩,只知根据本能去寻找满足自身欲望的东西,不顾及高洁的松篁与兰茞。以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人目光短浅、追逐势利、毫无高尚情操和坚定原则的本性,就像蜂蝶蝼蚁一样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顾及道德和情义。用典:本诗使用多次用典,如“人情离合古来有,召公初亦疑周公。”运用召公怀疑周公的典故。在西周时期,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有篡夺王位的野心,召公也因此对周公产生了怀疑。这一典故体现了自古以来人情就存在离合变化,即使是亲近之人也可能因流言等因素产生隔阂,为后文表达对交友中复杂情况的感慨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谁为东君掌青律,故将春日连人日。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开篇诗人以设问起笔,询问是谁掌控着春天的节律,使得春日与人日相连。接着描绘了春日雨丝的温暖和人日雪花的寒冷,通过对比雨雪带来的不同感受,营造出一种冷暖交织的氛围,为后文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埋下伏笔。这两句从自然景象入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时节的天气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雨雪寒暖苦不同,可比交情去就中。仲咸拥炉发歌咏,古风激破浇漓风。”诗人由雨雪的寒暖不同,联想到交情的亲疏远近。认为交情就像这雨雪的寒暖一样,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时看到友人仲咸围着火炉吟诗作歌,那充满古风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泉,冲破了当时社会上那种浇薄浮躁的风气。这里既表达了对友人诗歌才华的赞赏,也流露出对真诚交情的向往和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人情离合古来有,召公初亦疑周公。汾阳临淮本雠隙,一旦分兵若亲戚。”诗人指出人情的离合自古以来就存在,并列举了召公怀疑周公和汾阳王郭子仪与临淮王李光弼原本有仇隙,但在国家需要时却能摒弃前嫌、亲密合作的典故。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真正的贤者在面对国家大义时,能够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品格和广阔的胸怀。“四公翻覆人不讥,各各操心为邦国。此外诪张多为己,反掌背面如千里。”承接上文,诗人进一步阐述,郭子仪、李光弼等四位贤人的行为虽然看似反复无常,但人们并不讥讽他们,因为他们都是一心为了国家。而与此相反,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弄虚作假的人,大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的态度反复无常,就像手掌的正反两面一样,变化极快。这里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贤者与小人的不同,表达了对贤者的赞美和对小人的批判。“张耳陈余不忍言,魏其武安何足齿。我爱中庸君子心,心与人交淡如水。”诗人又列举了张耳和陈余曾经是好友却最终反目成仇,以及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例子,认为这些人的行为都不值得一提。相比之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中庸君子之心的喜爱,这种君子与人交往时,心境如同水一样平淡、纯净,不掺杂过多的功利和私欲。这体现了诗人对真诚、淡泊交情的追求。“别有人间势利徒,一去一就随荣枯。西汉董贤方佞倖,孔光迎拜卑如奴。是时杨雄在东观,投阁欲死无人扶。”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社会上那些势利小人,他们根据别人的荣辱兴衰来决定自己的态度,趋炎附势。以西汉董贤受宠时,孔光卑躬屈膝地迎拜,而此时杨雄却因受牵连想要投阁自杀却无人扶持为例,生动地展现了小人得势时阿谀奉承、贤才失意时无人问津的世态炎凉,进一步批判了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有唐力士夫人死,朝士执丧如丧妣。是时李白放江边,憔悴无人供酒钱。”继续以唐朝高力士夫人去世时,朝士们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地为她执丧,而此时李白被放逐到江边,穷困潦倒却无人资助为例,再次强调了势利小人的趋炎附势和贤才的不被重视,加深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小人之性何所似,真如蜂蝶并蝼蚁。寻春逐臭苟朝昏,岂顾松篁与兰茝。”诗人将小人的本性比作蜂蝶和蝼蚁,形象地描绘出小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就像蜂蝶追逐春天的花朵、蝼蚁寻觅腐臭之物一样,整日浑浑噩噩,不顾及高洁的松竹和兰草。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小人的丑恶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小人的厌恶和鄙视。“重君誓心一何极,涧底松兮陵上柏。涧松陵柏有朽时,我约君心无改易。”最后,诗人回到与友人的情谊上,表达了对友人誓言的珍视。将友人之间的情谊比作涧底的松树和陵上的柏树,虽然松柏也会有朽坏的时候,但诗人与友人约定彼此的心意永远不会改变。这体现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期望,使全诗在批判社会不良现象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温暖和正能量。
上一篇:宋·王禹偁《还韦度支韶程集》
下一篇:宋·王禹偁《喜雪贻仲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