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巨河边":中条山在黄河之畔陡然崛起,
"奔腾欲上天":山势奔腾向上,仿佛要直插云天。
"远临沧海尽":远眺时,它遥接沧海的尽头,
"高与太行连":高耸的峰峦与太行山紧紧相连。
# 太行:即太行山。中条山的最东端与太行山相连。
"大块横为脊":大地将它横卧作为脊梁,
"它山立似拳":相比之下,其他山峰矗立如拳。
# 立似拳:中条山比,小如拳石。,它山:别的山。
"土膏经舜耒":肥沃的土地曾被舜的耒耜耕种,
# 耒:古代耕犁的木柄,这里引申为耕耘的意思。,土膏:肥沃的土地。
"石险任秦鞭":险峻的岩石任凭秦人的鞭子驱策。
# 秦鞭:古书记载,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有一位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则鞭之。,石险:山石高大、险峻的样子。
"洞黑狂吹雨":山洞漆黑幽深,狂风裹挟着暴雨狂吹,
# 洞黑狂吹雨:传说中条山上有风谷洞,时有狂风吹起于此,飞沙走石,天气就要下雨。
"峰青冷罩烟":峰峦一片青翠,寒气笼罩着朦胧云烟。
"店荒坛道绝":沿途店铺荒凉,坛观道路早已断绝,
# 坛道: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昔目中条山的五老峰等处寺庙殿堂林立,是佛教胜地,而今已经荒芜人烟了,店荒:庙殿荒芜。店:一作殿。
"寺古柏梯悬":古老的寺庙旁,柏树上的悬梯空悬。
# 柏梯:百梯山,又叫方山,在中条山的西端,山上有古寺庙。
"崦漏微茫雪":山坳间漏下微茫的雪色,
# 崦:高高的山峰。
"岩垂淅沥泉":岩壁上垂落着淅淅沥沥的泉滴。
# 垂淅沥泉:山上的泉水从石崖上垂流而下,发出淅淅沥沥之声。,岩:石崖。
"迸根通砥柱":迸出的根须仿佛连通着黄河砥柱,
# 砥柱:砥柱山,在黄河三门峡的中流之中。成语“中流砥柱”,就由此而来。,迸根:直出山根。迸,直出。
"斜径入闲田":一条斜斜的小径延伸进闲置的田间。
# 闲田:在平陆县洪池乡刘湛村。
"北笑恒藏宝":向北望去,它嘲笑恒山藏珍藏宝,
# 北笑恒藏宝:笑北边的恒山匿宝不献。
"西轻华耸莲":向西俯瞰,它轻视华山耸立如莲。
# 西轻华耸莲:轻蔑西面的华山象耸立的莲花。
"三门遥托迹":遥远处依稀依托着三门的遗迹,
# 遥托迹:远地与中条山相衬托。,三门:黄河三门峡的河流中有三道门,即人门、神门、鬼门,称之为三门。
"五老迥差肩":与五老峰相比,它更显卓然并肩。
# 五老:即五老峰,中条山的五个山峰,又名南五台。在永济县境内。五峰比肩,参差而立。
"落实樵夫拾":成熟的山果被樵夫随手拾取,
# 落实:落下的果实。
"灵苗本草传":灵验的药草在《本草》中代代传扬。
# 本草:即《本草》。,灵苗:可以入药的草根。
"柱空擎雁塔":空阔的石柱仿佛擎起了雁塔,
# 雁塔:西安的大雁塔。
"倒影蓋渔船":山影倒映,恰好覆盖江上渔船。
"绘画终无手":如此胜景,再妙的画笔也难以描摹,
"封崇必有年":它受封尊崇,必定在不远的来年。
# 封崇:土增加山的高度为封。
"盐池浮翠霭":盐池之上浮动着翠绿的云气,
# 翠霭:青绿色的云气。
"董泽媚漪涟":董泽之中荡漾着柔美的涟漪。
# 董泽:一作莲泽,表莲池。
"阴壑乖龙蛰":阴深的沟壑里,有乖龙蛰伏沉睡,
# 蛰:卧伏。,乖龙:古怪、凶恶的龙。
"枯杉冻虺穿":枯槁的杉树间,冻僵的蛇虺穿行而过。
# 虺:毒蛇。
"图经标数郡":图经上标注着它横跨多个郡邑,
# 图经:指中条山的方圆、面积。
"神异产群贤":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众多贤才豪杰。
"呼寿嵩何谄":那些呼喊嵩山祝寿的人何其谄媚,
# 呼寿:古书载,汉武帝登嵩山,听到山呼万岁三次。
"升中泰岂专":封禅大典又怎能被泰山独自专美。
# 专:独专。,泰:泰山,又名岱宗。,升中:古代皇帝祭天报告成功叫升中。
"斯文如已矣":如果斯文教化已尽在此地,
"此地可终焉":我愿在此地终了一生,不再他往。
"暂看犹销病":短暂观赏此山,已能消除病痛,
# 销:同消。
"频登合得仙":若频繁登临,应当能羽化登仙。
"许昌休自负":许昌的文人休要自负文才,
# 许昌:即薛许昌,北宋初人,生平不详。
"吾什亦铭镌":我的这首诗也将刻石铭镌,永留世间。
# 镌:嵌刻。,什:篇、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崛起巨河边,奔腾欲上天”总领全篇,从动态起笔,写山脉如从大河之畔拔地而起,势若奔马直上云霄,先声夺人地展现其雄伟气势。颔联“远临沧海尽,高与太行连”由近及远,空间上延伸——东接沧海尽头,北连太行山脉,以地理坐标凸显其地理位置的关键与壮阔。颈联“大块横为脊,它山立似拳”以比喻强化主峰地位:整片大地如巨兽横卧,山脉是其脊梁;周围群峰则似蜷曲的拳头,对比中更显主峰巍峨。“土膏经舜耒,石险任秦鞭”转向历史纵深,“舜耒”暗合大禹治水的传说,“秦鞭”或指古人开凿痕迹,将自然之景与人文遗迹交织,赋予山脉厚重的历史感。“洞黑狂吹雨,峰青冷罩烟”转写具体景象:幽深洞穴中风雨呼啸,青苍山峰被冷雾笼罩,视听结合间,画面顿生朦胧与奇崛。“店荒坛道绝,寺古柏梯悬”由自然入人事,荒废的店肆、断绝的祭坛、悬于古寺的柏梯,传递出岁月流逝的沧桑感。“崦漏微茫雪,岩垂淅沥泉”继续铺陈细节:山坳间漏下几缕微茫的雪色,岩壁上垂落淅沥的泉声,一静一动,视听交融,勾勒出山景的细腻与灵秀。“迸根通砥柱,斜径入闲田”笔锋一转,写山根如虬龙般延伸至砥柱山,山间小径又通向田间,将自然的雄奇与田园的烟火气自然衔接。“北笑恒藏宝,西轻华耸莲”以对比显特色:向北可笑恒山藏宝的自矜,向西可轻华山莲花峰的孤高,侧面烘托此山更胜一筹的气度。“三门遥托迹,五老迥差肩”用名山作比,“三门”“五老”或指其他山峰,以“托迹”“差肩”强调此山与名山齐名的地位。“落实樵夫拾,灵苗本草传”回到人间烟火:山脚下樵夫拾柴,山间灵草被采入药典,体现自然与生活的交融。“柱空擎雁塔,倒影蓋渔船”写山影倒映水面,仿佛托起雁塔,又覆盖渔船,画面虚实相生,静谧中见生机。“绘画终无手,封崇必有年”由景及情,感叹如此奇景非画笔能绘,其崇高必是历经岁月沉淀;“盐池浮翠霭,董泽媚漪涟”转向周边胜景,盐池浮着翠色雾霭,董泽漾着柔美涟漪,色彩明丽,拓展了画面的广度。“阴壑乖龙蛰,枯杉冻虺穿”再添神秘:阴壑中传说有龙蛰伏,枯杉上冻着蛇虫穿行的痕迹,以想象增奇。“图经标数郡,神异产群贤”总结地域意义:地图标注多郡,此山更孕育众多贤才,暗含对山川灵气的赞美。“呼寿嵩何谄,升中泰岂专”直抒胸臆:不必谄媚嵩山求长寿,无需独尊泰山行封禅,此山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斯文如已矣,此地可终焉”由山及人,感慨若文化传承至此,此地可作为人生归宿;“暂看犹销病,频登合得仙”更显亲切:暂看已觉病气消散,常登或可成仙,传递出对山的喜爱与向往。尾联“许昌休自负,吾什亦铭镌”以自信收束:许昌不必自夸,我的诗作也将与此山同辉,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