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出林杪":北楼高耸于树梢之上,
"登览开病姿":我登上楼来舒展病体。
"旁带滁州城":北楼旁环绕着滁州城,
"雉堞何逶迤":城上的短墙曲折连绵。
"下人刺史宅":楼下是刺史官邸,
"却临统军池":正对统军所修小池。
# 却临统军池:自注:孟统军凿小池,在楼下。
"伊予翰林客":我本翰林学士,
"失职方在兹":失职贬谪方至此处。
"两衙簿领外":处理完两衙的公文簿册,
"尽日吟望时":整日吟诗眺望风景。
"晚窗度急雨":傍晚时分,急雨从窗边掠过,
"夏木交繁枝":夏日的树木枝叶繁茂交错。
"淮南气候殊":淮南气候独特,
"经秋啭黄鹂":到了秋天还能听到黄鹂鸟的啼叫。
"檐前有山果":屋檐前长有山果,
"采掇亦甘滋":采来品尝味道也十分甘甜。
"樽中有官酝":酒杯中有官府酿造的美酒,
"倾酌任醇醨":尽情地斟饮,不管是醇厚还是淡薄。
"忘机得真趣":忘却世俗心机方得自然真趣,
"怀古生远思":追怀古人而生悠远之思。
"念昔李太尉":追念李德裕太尉,
# 念:原作今,据孙本、赵本、经锄堂本改。
"落落邦家基":曾奠定国家根基。
"下笔到西汉":他下笔写文章可追溯到西汉的风格,
"料兵如六奇":料想他用兵也如同六出奇计般神妙。
"谪官来此郡":他被贬至此地任职,
"郁郁时一麾":虽心怀郁结仍执掌一方政务。
"尝作怀嵩楼":他曾经建造了怀嵩楼,
"记文悲盛衰":写下记文,悲叹着兴衰之事。
"甚得进退理":他很懂得进退的道理,
"深明祸福机":也深知祸福的玄机。
"未几再入用":不久他再次被起用,
"斯言忽如遗":之前关于进退祸福的言论好像被他遗忘了。
"君恩匪胶柱":君王的恩宠并非一成不变,
"天殃若影随":灾祸却如影随形。
"六月万里行":六月里远行万里,
"炎荒竟不归":流放到南方边远之地最终未能归来。
"功成又名遂":功成名就之后,
"不退将安之":若不隐退又能如何呢。
"姑以人事较":姑且以人情事理来比较,
"勿凭天命推":也不要凭借天命来推断。
# 勿:原作忽,据孙本、经锄堂本、四库本改。
"矧予草泽士":何况我本是在野之士,
"被褐复羹藜":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
"谬因弄文翰":因错爱舞文弄墨,
"八载侍丹墀":虚度八载侍奉宫廷。
"三入承明庐":多次入朝为官,
"古人期并驰":期与古人功业并驾齐驱。
"玉堂百日罢":在玉堂为官百日便被罢黜,
"所累非文词":牵累我的并非是文章诗词。
"强仕未为老":到了四十岁也不算老,
"望郎不为卑":担任郎中职位也不觉得卑微。
"淮边永阳郡":淮河畔的永阳郡,
"人物自熙熙":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
"费用量所入":生活用度以俸禄收入为限,
"丰约从其宜":丰俭都顺应适宜。
# 丰:一作豊。
"一妻本糟糠":唯一的妻子是共患难的糟糠之妻,
"不识金翠施":从不佩戴金银翡翠的饰物。
"三男无庶孽":三个儿子皆嫡出无庶子,
"讵爱纨绮赀":何曾贪恋华服财富。
"甘贫绝诛求":甘于清贫而拒绝苛捐杂税,
"易退无羁縻":淡泊仕途不受官场束缚。
# 易退:原作退易,据孙本、赵本、经锄堂本乙。
"五十拟归耕":五十岁便打算归隐耕种,
"何必悬车期":何必等到七十岁悬车致仕。
"且予望卫公":况且我仰望李太尉,
"云龙与山麋":他如同云龙和山麋。
"唐贤昔际遇":从前唐朝的贤才有着很好的际遇,
"文雅道光辉":文治雅道光辉普照。
"进士取将相":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而获取将相之位,
"易于俯拾棋":比俯身拾取棋子还要容易。
"自从五代来":自从五代以来,
"素风已陵迟":清正之风日渐衰微。
"干戈为政事":把战争当作处理政务的手段,
"茅土输健儿":土地都给予了武将士卒。
"儒冠筮仕者":儒生入仕为官,
"仅免寒与饥":仅仅能够免于受冻和挨饿。
"至今明圣代":直到如今这圣明时代,
"此风犹未移":此种风气仍未改变。
"自无经济术":自己本来就没有经世济民的才能,
"乌用碌碌为":何必这样忙忙碌碌无所作为呢。
"归欤复归欤":归去吧,归去吧,
"无忘北楼诗":莫忘北楼所作之诗。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北楼出林杪,登览开病姿。旁带滁州城,雉堞何逶迤”:开篇点明北楼的位置,它高耸于树林之上,诗人登上北楼,原本的病容也因这开阔之景而舒展。“出林杪”描绘出北楼的挺拔,有凌云之势,一个“开”字,将诗人身体与心境的变化生动展现,由病到舒,而“旁带滁州城,雉堞何逶迤”则勾勒出滁州城的轮廓,城墙蜿蜒曲折,尽显古城风貌,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为全诗营造出开阔宏大的背景。“下人刺史宅,却临统军池”:写出北楼地势之独特,向下可俯视刺史的宅邸,又临近统军池,既展现了建筑布局的错落有致,又暗示此地军政要地的属性,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仿佛能看到当时官员们的起居与军旅的操练场景。“伊予翰林客,失职方在兹。两衙簿领外,尽日吟望时”:诗人自述身为翰林却失职于此,在处理完官府的簿领事务之外,整日便是吟诗望远。这里既流露出仕途失意的落寞,又体现出诗人寄情山水、以诗抒怀的文人雅趣,在政务与诗意生活间寻得一丝平衡,于无奈中有着洒脱。“晚窗度急雨,夏木交繁枝。淮南气候殊,经秋啭黄鹂”:描绘了北楼窗外的景致,傍晚时分,急雨穿过窗户,夏日繁茂的树枝相互交错,而淮南的气候与众不同,入秋了还能听到黄鹂婉转鸣叫。“晚窗度急雨”营造出一种清幽又略带急促的氛围,“夏木交繁枝”展现生机,“经秋啭黄鹂”则突出地域气候特色,将自然之景的灵动与奇妙完美呈现,给读者以强烈的画面感。“檐前有山果,采掇亦甘滋。樽中有官酝,倾酌任醇醨”:写诗人在北楼檐下采摘山果,品尝起来甘甜美味,酒樽里有官府配给的酒,随意斟饮,不管它是醇厚还是淡薄。这体现出诗人贴近自然、安于当下的生活状态,从山果中品味自然馈赠,于官酝里享受闲适时光,暂忘仕途烦恼。“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念昔李太尉,落落邦家基。下笔到西汉,料兵如六奇”:诗人沉浸于这北楼之景,忘却机心,获得纯真乐趣,进而怀古引发深远思索。想起昔日李太尉,为国家奠定坚实根基,写文章可比西汉大家,用兵如同六出奇计。以李太尉的卓越才能与丰功伟绩,衬托出诗人对往昔辉煌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当下时势、自身境遇的感慨。“谪官来此郡,郁郁时一麾。尝作怀嵩楼,记文悲盛衰”:提及李太尉被贬官至此郡,时常郁闷,曾作怀嵩楼,文中感慨兴衰荣辱。这既丰富了历史故事,又与诗人自身的失意相呼应,借前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让诗中的情感更具历史深度与共鸣。“甚得进退理,深明祸福机。未几再入用,斯言忽如遗”:夸赞李太尉深谙进退之道,明白祸福之机,然而不久重新被任用后,却将那些关于盛衰祸福的感悟抛诸脑后。此句既有对前人的惋惜,也有对人性弱点、官场无常的喟叹,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与坚守的思考。“君恩匪胶柱,天殃若影随。六月万里行,炎荒竟不归”:感慨君恩无常,如同不固定的琴柱,而灾祸却如影随形,李太尉六月踏上万里行程,去往炎热荒僻之地,最终一去不复返。诗人以沉重笔触,写出命运的不可捉摸,政治风云变幻下人物的悲惨结局,满含同情与无奈。“功成又名遂,不退将安之。姑以人事较,忽凭天命推”:议论功成名就之后若不知隐退,将何去何从,先从人事常理去考量,又忽然借助天命来推断。这是诗人对人生境遇、官场规则的深度剖析,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对命运无力掌控的迷茫,展现出复杂矛盾的心境。“矧予草泽士,被褐复羹藜。谬因弄文翰,八载侍丹墀。三入承明庐,古人期并驰”:诗人转而自比草泽之士,身着粗布麻衣,吃着野菜羹,却因擅长写文章,得以八年侍奉宫廷,多次进入朝堂,期望能与古人并肩驰骋。这里既有出身卑微的感慨,又有对过往仕途经历的回顾,在对比中凸显出命运的偶然与自身的努力。“玉堂百日罢,所累非文词。强仕未为老,望郎不为卑”:讲述自己在玉堂为官仅百日便被罢职,受累的并非是文章才能,年届四十尚不算老,官至望郎也不算低微。此句既有对官场不公的愤懑,又有自我安慰,展现出不甘与豁达交织的心态。“淮边永阳郡,人物自熙熙。费用量所入,豊约从其宜”:描绘淮边永阳郡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过日子量入为出,丰俭适度。这展现出当地的民生风貌,从社会底层角度,为全诗增添了烟火气,与诗人的个人境遇形成对比,拓宽了视野。“一妻本糟糠,不识金翠施。三男无庶孽,讵爱纨绮赀”:写自己的妻子是糟糠之伴,不懂佩戴金翠首饰,三个儿子都是嫡出,不爱奢华财物。这体现出诗人家庭的质朴,在困境中家人间的坚守,与物质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精神层面的富足。“甘贫绝诛求,易退无羁縻。五十拟归耕,何必悬车期”:表明诗人甘于贫困,绝不苛求财富,易于隐退,不受官场羁绊,年届五十打算归耕田园,何必非要等到七十岁退休。这展现出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毅然决然回归本真,追求内心宁静。“且予望卫公,云龙与山麋。唐贤昔际遇,文雅道光辉”:诗人遥想卫公,将其比作云龙与山麋,遥不可及,唐朝先贤往昔有着辉煌际遇,文学才华与道德光辉闪耀。这是对往昔盛世贤人的追慕,在对比中流露出对当下文化、仕途环境的不满,渴望重现昔日辉煌。“进士取将相,易于俯拾棋。自从五代来,素风已陵迟”:感慨唐朝时进士成为将相轻而易举,如同俯身拾棋,可自从五代以来,这种质朴优良的风气已经衰落。此句通过古今对比,痛斥五代以来的社会弊病,对文风、仕途生态的恶化深感痛心。“干戈为政事,茅土输健儿。儒冠筮仕者,仅免寒与饥”:指出五代以来以武力代替政治,分封土地给军人,文人通过仕途谋职,仅能免于饥寒。这深刻揭示了五代时期的社会乱象,文人地位低下,生存艰难,为后文的感慨与反思做铺垫。“至今明圣代,此风犹未移。自无经济术,乌用碌碌为”:叹息到了如今的圣明时代,这种不良风气仍未改变,自己既然没有经世济民的才能,又何必碌碌无为。这既有对时代弊病的批判,又有自我反思,体现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对自身价值的拷问。“归欤复归欸,无忘北楼诗”:结尾以反复咏叹“归欤”,强调归耕田园的决心,同时叮嘱自己不要忘记北楼这首诗,也就是不要忘记在此地的所思所悟,给全诗画上一个圆满又意味深长的句号,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坚定的抉择与对过往经历的珍视。
上一篇:宋·王禹偁《东风解冻诗》
下一篇:宋·王禹偁《滁州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