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转秋千影渐斜":太阳转动,秋千的影子逐渐倾斜,
"忍闻弦管在邻家":实在不忍心听到邻家传来的弦乐管乐之声。
# 忍闻:不忍听闻。
"儿童不惯贫滋味":孩子们不习惯于贫困的生活滋味,
# 不惯贫滋味:不习惯贪求滋味,谓家中一向清贫,儿童不贪吃。
"刚拾榆钱索买花":刚刚拾起榆钱就索要(用它)来买花。
# 索:索要。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与“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将邻家在清明时的欢乐热闹,弦管齐鸣,与自家孩子因贫困把榆钱当钱索买花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了贫富差距,强化了作者的无奈和伤感之情。细节描写:“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对儿童拾榆钱索买花这一细节进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天真幼稚,不谙贫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的贫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借景抒情:“日转秋千影渐斜”通过描写日转秋千影渐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为后文听邻家弦管声的“忍闻”和对自家贫困的感慨做铺垫,借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句“日转秋千影渐斜”,描绘了清明时从早到晚,太阳转动,秋千的影子逐渐倾斜的情景,点明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次句“忍闻弦管在邻家”,写作者听到邻家传来弦管之声,一个“忍”字,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伤感,邻家的欢乐与自家形成对比。第三句“儿童不惯贫滋味”,说明孩子们因为家境贫困,没有习惯富足的生活,为下句做铺垫。尾句“刚拾榆钱索买花”,具体描写孩子们拾起榆钱索要用来买花的行为,展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贫困,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情感。
下一篇:宋·王禹偁《阌乡县留题陶氏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