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乡岁云暮":皇家京城已经是岁暮,
# 云:语助词。,帝乡:汴京。
"衡门昼长闭":我的柴门白日常关闭。
# 衡门:用横木做门,暗示住宅简陋。衡,通“横”。
"五日免常参":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参,
# 五日免常参: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
"三馆无公事":三馆关门停止办公事。
# 公事:公家的事務。,三馆:宋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此处指史馆。
"读书夜卧迟":我因读书夜里睡得迟,
"多成日高睡":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 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睡起毛骨寒":睡起犹觉冷气透皮骨,
"窗牖琼花坠":窗外仍见雪花纷纷坠。
# 琼花:指雪花。,窗牖:窗户。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说文》中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披衣出户看":披起外衣走出门外看,
"飘飘满天地":大雪飘飘扬扬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我哪敢为贫居而忧虑,
"聊将贺丰岁":聊且舒开笑脸庆丰岁。
# 岁:年成,一年的收成。
"月俸虽无余":我月薪虽然毫无多余,
"晨炊且相继":晨炊还能日日相接继。
"薪刍未阙供":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
# 阙:欠,应给而没给。,薪刍:薪柴和粮草。
"酒肴亦能备":美酒佳肴尚能来置备。
"数杯奉亲老":几杯美酒孝敬给亲老,
# 亲老:指父母。
"一酌均兄弟":一杯不忘均分给兄弟。
# 均:全,都。,一酌:一杓。
"妻子不饥寒":妻子儿女不会受饥寒,
"相聚歌时瑞":欢聚一起共同颂祥瑞。
# 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因思河朔民":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
# 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北方。
"输税供边鄙":推拉货车供应给边鄙。
# 输税供边鄙:这句是说(黄河以北地区的百姓)拉着车输送给养以供应边军。
"车重数十斛":车子载着重货几十斛,
# 斛: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路遥几百里":艰难路程遥遥几百里。
"羸蹄冻不行":疲弱牲口冻得走不动,
# 羸蹄:指瘦弱无力的牲口。羸:瘦弱。
"死辙冰难曳":车陷冻土再也拉不起。
# 曳:牵引,曳引,拖。,死辙:指已为坚冰封没的车辙。
"夜来何处宿":夜来天寒又在哪里宿,
"阒寂荒陂里":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 荒陂:荒山野陂。,阒寂:形容极为冷静孤单。阒:寂静。
"又思边塞兵":再想那遥远的戍边卒,
"荷戈御胡骑":日夜肩着戈戟防胡骑。
# 戈:古代兵器。,荷:背,负。
"城上卓旌旗":城上军旗高高随风扬,
# 上卓:坚立。
"楼中望烽燧":城楼日夜警觉望烽燧。
# 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弓劲添气力":弓硬挽弓还需添力气,
"甲寒侵骨髓":盔甲冰寒冷入骨与髓。
"今日何处行":今日边兵更在何处行,
"牢落穷沙际":想必走在荒僻边陲地。
# 牢落:稀疏,荒芜。
"自念亦何人":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
"偷安得如是":苟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为苍生蠹":深感自是损民小蠹虫,
# 蠹:蛀虫。
"仍尸谏官位":至今仍空占着谏官位。
# 仍尸谏官位:古着职位,没有尽到谏诤责任。
"謇谔无一言":虽然刚直可又无一言,
# 謇谔:亦作“謇鄂”,“謇愕”,正直敢言。
"岂得为直士":岂能称为正直之朝士?
# 直士:正直、耿直之士。《荀子·不苟》:“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褒贬无一词":赞誉贬斥默默两无言,
"岂得为良史":岂能称为公正的良史?
# 良史: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不耕一亩田":我没有耕耘过一亩田,
"不持一只矢":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多惭富人术":深愧心无富国裕民术,
# 富人术:使百姓能够富裕起来的方法。
"且乏安边议":也缺平定边疆之谋议。
# 且乏安边议:意谓自己缺乏良好的安定边疆的建议。对照宋史记载,这当是作者的自责语。安边议:使边疆得以确保安定的计策。
"空作对雪吟":只能空赋对雪之诗篇,
"勤勤谢知己":殷勤酬谢深情的知己。
# 勤勤:殷勤,诚挚。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借漫天飞舞的雪花景象,写出了诗人作为正直士大夫的忧民律己情怀,语朴情诚,句句发自肺腑。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铺垫:“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对雪没有进行细致的描绘,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天寒,写闲逸,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
3. 分段赏析
“帝乡岁云暮”至“飘飘满天地”围绕诗题展开叙述,描写年末时节深居家中恰逢下雪的情景。这段文字风格平实,却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凸显天气的异常寒冷:“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这两句,写出担任官职的作者自己深居家中、很少外出,朝廷也免除了五天一次的上朝惯例,官署里也没有公事可办,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年末严寒天气带来的影响。“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则是通过描绘漫天飞舞的大雪,直接展现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是描述自己闲适安逸的生活。既没有处理公文的劳累,又有深夜读书的乐趣,所以常常睡到太阳升高才起床。一天睡醒后,忽然觉得寒气侵入骨髓,只见像玉屑一样的白色花朵从窗户飘进来,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这十个字没有对雪进行细致的刻画,却处处透着一种洒脱自在、轻松愉悦的韵味。这里描写寒冷的天气,描写闲适的生活,都是为后文描写边疆地区军民服劳役的苦楚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描写家人团聚,观赏白雪、庆贺丰收年景的情景。值得品味的是,从篇首的“衡门”句到这一段,诗人多次提到自己生活贫困。“贫居”固然是贫困的表现,“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也无不暗示着生活的清贫。但这并非他真的要抒发官职低微无法摆脱贫困之类的牢骚,而是另有深意。他虽然说自己“贫困”,却不发愁柴米、能够准备酒食,让父母、兄弟、妻子都能分享。在这大雪纷飞的年末,他们能享受天伦之乐,一同庆贺“瑞雪兆丰年”。这里每一句都流露出一种“知足”的快乐,说“贫困”反倒像是谦虚的说法。所以,诗人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贫困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为后文描写那些真正贫困又困苦的人们再次做了铺垫。晚唐罗隐有诗“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诗人从“相聚歌时瑞”的家人联想到长安的贫苦百姓,为他们说了几句公道话。王禹偁这里的写法大致与之相同,但他的思绪更为深远,语意也更为恳切。“因思河朔民”至“阒寂荒陂里”转而用想象的笔触描写“河朔”地区百姓服劳役的艰难处境。关于北宋时期征调百姓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的《兵餽行》描写得最为详细,可以参考:“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又思边塞兵”至“牢落穷沙际”进一步描写服兵役的艰苦状况。这两部分所写的河朔军民的苦难,与前两段所写身处京城的“我”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闲适安逸,另一方面是难以忍受的劳碌:服劳役的人“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的人“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面没有受冻挨饿的苦楚,另一方面却有葬身山沟、沙场的担忧:有的夜晚宿在“荒陂里”,有的辗转于“穷沙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河朔军民深厚的同情,进而引发一种身为官员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无法解除百姓疾苦的深切愧疚。从“自念亦何人”到“勤勤谢知己”写下自我责备的话语,其中蕴含着讽喻的意味。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愧疚很深,所以说出的话十分沉痛。他觉得贪图自己的安逸生活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却没能尽到谏官的职责,身为“直史馆”官员却没能尽到史官的职责,不配称为“直士”“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没有使百姓富裕的办法,有愧于河朔的百姓;“不持一只矢”,又缺乏安定边疆的谋略,有负于边塞的士兵;更对不起道义之交的殷切期望。所以骂自己是危害百姓的蛀虫——“深为苍生蠹”。但实际上,王禹偁为官“遇到事情敢于进言,喜欢评价人物,把以正直的态度践行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本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过错。他在这首诗以及其他诗中的自责之语,一方面表现出他不愿空占职位、不做实事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没有功绩却享受俸禄之辈的讽刺。
4. 作品点评
《对雪》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此作既承续杜甫心系民瘼的现实传统与白居易讽喻精神,更在艺术层面熔铸白诗平易浅切之风:摒弃繁复意象,以素朴直陈实现情感投射,其散文化笔触与议论化倾向,实为宋诗由"缘情"向"言理"转型的早期特征。
# 荀运昌:王禹偁这首《对雪》诗.并未涉及吟赏雪景,而是通过这场雪写出对瑞雪兆丰年的赞颂。他关怀国计民生甚于关怀自己,同情他人也甚于同情自己。最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寒俭的生活毫无抱怨,而对自己尸位、失职、不耕、不战的情况却深感惭愧。这首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村居苦寒》诗同一机杼。这是作者向杜、白学习的斐然成绩,也是宋诗革新的筚路蓝缕。
现代傅德岷、李书敏《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先秦》
下一篇:宋·王禹偁《池边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