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问生涯":何必去询问未来的生计呢,
"幽闲度岁华":就这样悠闲地度过一年的时光。
"有琴方是乐":有琴相伴才算是真正的快乐,
"无竹不成家":没有竹子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吟里销春色":在吟诗中消磨春天的时光,
"眠中见曙霞":在睡眠中看到黎明的彩霞。
"今年如未去":如果今年不会离开这里,
"更拟种胡麻":还打算种植胡麻。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何必问生涯,幽闲度岁华”,这两句诗中“何必问生涯”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生计问题的一种豁达态度,不纠结于未来的生活安排。“幽闲度岁华”描绘出诗人选择一种清幽、闲适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体现出他对这种闲适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颔联“有琴方是乐,无竹不成家”,这两句诗中“有琴方是乐”强调了琴对于诗人生活的重要性,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代表着高雅的艺术和精神的寄托,有琴可弹奏、聆听,能让诗人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体现出诗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无竹不成家”中,竹子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高洁、坚韧和美好的品质,诗人认为没有竹子就不能构成一个理想的家,进一步表达了他对高雅、清幽生活环境的向往,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展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独特理解。颈联“吟里销春色,眠中见曙霞”,这两句诗中“吟里销春色”描绘了诗人在春天里通过吟诗来度过美好时光的情景,吟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诗人在吟诗过程中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春天的美好时光在诗意中悄然流逝,体现出他对精神生活的享受。“眠中见曙霞”则描绘了诗人在睡眠中迎来黎明彩霞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觉,进一步展现出诗人生活的闲适和惬意,他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安然入睡,享受着自然的美好馈赠。尾联“今年如未去,更拟种胡麻”,这两句诗中“今年如未去”是一种假设,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留恋。“更拟种胡麻”,胡麻是一种农作物,种植胡麻是一种田园生活的具体行为,诗人打算种植胡麻,进一步体现出他想要继续过着这种闲适、田园式的生活,对未来生活有着简单而美好的规划,深化了诗歌中闲适、恬淡的主题。
下一篇:宋·王禹偁《赋得腊雪连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