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五月江雨晴":江畔之城五月雨过天晴,
"荷花到处红交横":江畔荷花遍地红艳交错。
# 交横:交错。
"宋家池上瑞莲生":宋家池塘中瑞莲生长,
"嫋嫋出丛抽一茎":轻盈柔美从花丛中抽出一茎。
# 嫋嫋:形容姿态轻盈柔美。一作:袅袅。
"茎端菡萏开两朵":茎顶两朵荷花初绽,
# 菡萏:指荷花。
"忽似娥皇将女英":恍若娥皇与女英并肩而立。
# 女英:传说中舜帝的妃子。
"九疑望断苍梧暮":遥望九疑山苍梧暮色,
# 苍梧:九疑山的别名。,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
"低头并照湘波清":低头共映湘江清澈碧波。
"花落莲成碧于卵":花谢莲蓬青碧如卵,
"瑟瑟尘轻熨人眼":绿意晶莹如尘轻拂人眼。
# 熨:悦目。,瑟瑟:形容碧绿。
"萧郎弄玉合卺时":似萧史弄玉交杯成婚时,
# 合卺:古代婚礼上新婚夫妇各执半瓠瓢合饮酒。
"一齐覆下琉璃盏":双双倒扣琉璃杯盏。
# 盏:杯子。
"草木效灵载图史":草木显灵当载入史册,
# 图史:图书史籍。,效灵:显示灵验。
"守臣尽可闻天子":地方官本应上奏帝王。
# 守臣:指戍守边疆的将士。
"吾君有诏抑祥瑞":当今天子下诏禁献祥瑞,
# 抑:制止。
"异兽珍禽不为贵":奇兽珍禽皆不以为贵。
"瑞莲无路达冕旒":瑞莲无缘献至帝王前,
# 冕:古代帝王的礼冠。代指皇帝。
"也随众卉老池头":只能随众花在池畔凋零。
"吏民归美贺郡守":官民赞颂归功于太守,
# 郡守:指自己。作者当时任黄州守。,归美:赞美。
"敢贪天功为己有":我岂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 敢:指岂敢。
"古来善政数杜诗":古来善政首推杜诗,
# 杜诗:东汉人,字君公。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后任南阳太守。政治清平,人皆颂之。
"桑无附枝麦两歧":桑树无赘枝、麦生双穗。
# 桑无附枝麦两歧:指渔阳百姓歌颂太守张堪的话。
"瑞莲信美产兹土":瑞莲虽美生于此地,
# 信:确实。
"起予谩作闲歌辞":我且随意作此闲诗。
# 谩:随意。,起:启发。
"年年更愿再熟稻":年年但求稻谷双熟,
"佁箱免使吾民饥":粮仓满溢免我百姓饥荒。
# 佁箱:比喻粮谷大丰收。佁:一作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低头并照湘波清”:“江城五月江雨晴,荷花到处红交横”,开篇便勾勒出江城五月雨后天晴的清新画面,此时荷花肆意绽放,鲜艳的色泽相互交织,一片烂漫,短短两句将夏日江城荷花盛开的繁茂美景生动呈现,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感受那热烈的生机与明艳。“宋家池上瑞莲生,嫋嫋出丛抽一茎。茎端菡萏开两朵,忽似娥皇将女英”,视线聚焦到宋家池,瑞莲袅袅娜娜从花丛中抽出独茎,茎端绽放两朵菡萏,诗人巧妙联想,将其比作娥皇女英,瞬间赋予瑞莲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既展现自然造物的奇妙,又融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九疑望断苍梧暮,低头并照湘波清”,进一步渲染氛围,以遥望九疑山、暮色笼罩苍梧,与瑞莲低头映照湘水清波的画面相对,营造出一种悠远、静谧又略带惆怅的意境,仿佛这瑞莲带着千百年的故事,静静伫立在池间,引人遐思,诗人对自然美景与奇异瑞莲的欣赏惊叹尽在其中。“花落莲成碧于卵”至“敢贪天功为己有”:“花落莲成碧於卵,瑟瑟尘轻熨人眼”,细致描绘花落之后莲子成熟,色泽碧绿如卵,那细微的尘埃轻轻覆盖,在日光下闪烁,给人以视觉上的温润之感,继续展现瑞莲生长过程中的美妙变化,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腻。“萧郎弄玉合卺时,一齐覆下琉璃盏”,诗人再度展开想象,将莲子成熟掉落比作萧史弄玉成婚时共饮交杯酒、覆下琉璃盏的美好场景,浪漫而富有诗意,使瑞莲更添祥瑞、美满之意。“草木效灵载图史,守臣尽可闻天子”,由瑞莲的奇异联系到草木显灵的记载自古有之,暗示地方守臣有责任将此祥瑞上报天子,这是常规思路。然而“吾君有诏抑祥瑞,异兽珍禽不为贵”,笔锋一转,突出君王抑制祥瑞、不盲目崇尚珍奇异兽的英明决策,展现出政治的清明,“瑞莲无路达冕旒,也随众卉老池头”,无奈之下瑞莲只能同普通花卉一样在池边凋零,既有一种惋惜之情,又侧面反映出政策落实的坚决,而“吏民归美贺郡守,敢贪天功为己有”,点出吏民没有将瑞莲之事借机谄媚,而是夸赞郡守的务实,体现当地官场风气清正,诗人在对瑞莲命运的叙述中融入对时政的思考与褒贬。“古来善政数杜诗”至结尾:“古来善政数杜诗,桑无附枝麦两歧”,诗人回顾历史,提及古时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善政下,桑树无多余枝桠、麦子长出双穗的丰收太平景象,借古喻今,引发对当下施政期望的思考。“瑞莲信美产兹土,起予谩作闲歌辞”,再次肯定瑞莲生于此地的美丽奇异,而自己不过是随意写下这首闲歌,看似自谦,实则是以轻松笔触承载深意。“年年更愿再熟稻,佁箱免使吾民饥”,结尾将情感落点放在百姓民生,诚挚祈愿年年稻谷丰收,仓廪充实,百姓免受饥饿之苦,从对瑞莲的关注、时政的议论回归到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升华全诗主题,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无论自然奇观、历史典故如何,百姓的温饱才是重中之重,让整首诗既有诗意美感,又具现实关怀。
上一篇:宋·王禹偁《五更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