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蓬岛会群仙":猛然思忆当年在仙境般的京华,相会的众多文士都风度翩翩,
# 蓬岛:即蓬莱、蓬壶,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它出没于海中,上有神仙所住的宫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此借指京吉。,闲思:一作“忽思”。
"二百同年最少年":两百个同榜进士中,唯有你最是少年。
# 同年:同榜进士。
"利市襕衫抛白纻":为求吉利早早换上有色官服,我们扔掉了所穿的白色衣衫,
# 利市:犹“吉利”。王禹偁《赐宴清明日绝句》:“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
"风流名纸写红笺":去和风流佳人结交,送上写着名字的红色纸笺。
# 风流名纸写红笺:指新进士以红笺所写的名纸(犹名片)去结交妓女。红笺:又名浣花笺,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等。
"歌楼夜宴停银烛":歌楼中深夜里还在欢乐饮宴,把银烛高高点燃,
# 停:放置,此处引申为点燃。
"柳巷春泥污锦鞯":花街柳巷里春天的湿泥,弄脏了我们锦绣的马鞍鞯。
# 锦鞯:锦绣的马鞍鞯。鞯,衬托马鞍的坐垫。,柳巷:指妓女所居之地。
"今日折腰尘土里":又怎能料到如今做着小吏,为五斗米折腰在尘埃之间,
# 折腰:指弯腰逢迎上司。陶渊明任彭泽令,知郡督邮将来,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弃官而去。见《晋书·陶潜传》。
"共君追想好凄然":与君一同追想当初的快乐时光,令人心中感到万分凄然。
# 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旧诗。描绘了诗人回忆当年与友人同登金榜时的风光场景,如身着新衣、书写名帖、夜宴歌楼等。如今却只能在尘世奔波,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念以及今昔落差带来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情感。首联至颈联描绘了初举进士时如蓬莱神仙般的光彩、风流与欢乐,如少年及第的得意、游宴花街柳巷的畅快;尾联则呈现出如今为小吏的凄凉,“尘土”与首句“蓬岛”相对照,昔日的辉煌与当下的落魄形成强烈反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境遇变化带来的巨大落差,强化了内心的凄然之感。用典:尾联“尘土栖迟旧蓬岛,追思往事共凄然”,巧用陶渊明“折腰”的典故。此典故原意是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毅然辞官归田,体现其不慕名利、坚守自我的高尚气节。作者在诗中以陶渊明“折腰”典故中的为微薄俸禄而屈身事人的行为自比,借自身如陶渊明般为了生计不得不为微薄俸禄而俯首事人的遭遇,表达出自己从初举进士时的得意到如今沦为小吏的无奈、凄凉之情,以及对这种为五斗米折腰生活的苦恼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便勾勒出诗人骤然忆起初登进士第时内心的复杂感触。往昔,人们常把考中进士比作“跃过龙门”,而在此诗里,诗人更进一步,将其喻为踏入蓬莱仙境,自己与同期及第之人仿若平步青云的神仙。次句从“群仙”的情境自然过渡到此诗要寄赠的对象——朱九龄。从诗人另一首《送朱九龄》中“之子有俊才,弱冠巾正鸽”能知晓,彼时朱九龄年约二十岁,是和诗人同科的两百位进士里最为年轻的。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习俗:人们觉得能得到一片新进士换下的襕衫,或是皇帝赏赐的花,皆是吉祥之事,特别是当物主是少年及第者时。朱九龄年纪尚轻,诗人当时三十岁,同样青春正好,他们的襕衫便成了众人争抢的目标。颔联出句所描述的正是这一情景。“抛”字极为生动地展现出他们脱下白纻襕衫任人争夺时那种得意洋洋的神态。在封建社会,“风流”常被视为才子们独有的雅事,而所谓“风流”,指的是出入于花街柳巷。这一习俗始于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有平康坊,乃妓女聚居之地……每年新进士会用红笺名纸前往拜访,当时的人称此坊为‘风流薮泽’。”名纸类似现代的名片,以红笺书写,专用于结识倡优女子。此联描绘出他们少年及第时的光彩照人与风流倜傥。颈联承接上联对句,进一步细致刻画他们当年在歌楼舞馆宴饮作乐、在花街柳巷纵马驰骋的欢乐时光。歌楼上银烛闪耀,觥筹交错的宴会持续整夜;骑着骏马在风雨中也无阻地穿梭于花柳巷间,全然不顾泥水溅脏了马鞍下的锦垫。“停”字在此处作放置之意,与唐代诗人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的“停”含义相同,“停银烛”即摆放着燃烧的银烛。蜡烛和锦鞯在当时皆属奢侈品,诗人借助这种毫不吝惜钱财的豪举,衬托出他们内心的狂喜。尾联陡然转折,从昔日的狂欢回溯到后来的凄凉。诗人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比喻自己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卑躬屈膝、侍奉他人的苦恼。这种境遇与当初的春风得意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曾经仿若蓬莱仙境的神仙,如今却成了在尘世中逢迎上司的小吏。这种心境,只能用“凄然”二字来形容。此联出句以“尘土”对应首句的“蓬岛”,以“追想”呼应首句的“忽思”。对句的“共君”二字紧密扣住诗题,以“凄然”收束前文的今昔对比,从而凸显寄赠之意 。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开篇“忽思”一词为发端,如同打开记忆闸门。次句顺势承接首句,巧妙点题,使诗歌主旨初现端倪。颔联与颈联紧密相连,皆围绕上联对句层层展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环环相扣,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然而到了尾联,笔锋却似神龙摆尾,陡然一转。这一转,不仅在氛围上与前三联形成强烈反差,还与首句遥相呼应,令整首诗节奏曲折多变却又浑然一体,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此诗为诗人较为年轻时期的作品,其营造的意境与抒发的情调,和诗人后期创作有着显著差异。但整首诗语言直白易懂,情感真挚深切,已然彰显出与五代以来盛行的浮靡纤丽风格大相径庭的独特魅力。
# 此诗全似白乐天,又是《唐摭言》中材料。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王禹偁《登秦岭》
下一篇:宋·王禹偁《游虎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