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jiǔ
yín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1
quàn
jūn
qīng
tóng
zhào
shùn
shēng
dào
yòu
cǎi
dōng
hǎi
sāng
láng
yuàn
gōng
zhōng
yǎng
cán
lǎo
rèn
shì
táng
kǒng
xiāo
xiāo
hán
cǎo
mái
zhǒng
kǒng
xián
dié
guò
běi
máng
gāo
shào
nián
duì
jiǔ
qiě
wéi
zūn
qián
chuí
bái
ān
cāng
míng
jìn
wéi
jiǔ
tāo
tāo
qīng
chóu
rén
kǒu
cóng
zuì
qiān
bǎi
nián
liù
pèi
cāng
lóng
rèn
bēn
zǒu
nán
ér
zhì
shēng
qīng
yún
jiào
shī
mín
qióng
lái
gāo
zhěn
bái
huì
dài
gēng
hái
gōng
míng
guì
yóu
rén
xiū
xué
táng
fàng
shēng

译文

劝你不要总对着青铜镜自照,短暂的人生本就不值得称道。麻姑仙子再次采摘东海桑叶,阆苑仙宫里的蚕也已衰老。即便是尧舜周公孔子这般圣贤,终究也被萧瑟荒草掩埋孤坟。我担心自古以来贤士愚夫的骸骨,堆积起来高过北邙山的突兀。年轻时对着酒杯且要寻欢作乐,没几天酒桌前就会垂下白发。怎能将整个沧海都化作美酒,让滔滔琼浆灌入愁苦人的咽喉。任凭他一醉千百年,任由六辔苍龙带着我自由驰骋。大丈夫若得志平步青云,定要将恩惠福泽广施于民。穷困时高枕躺进简陋屋舍,束着香草腰带、吃着野菜羹也能满足。功名富贵本就由不得人掌控,莫要学唐衢那样放声痛哭。

逐句剖析

"劝君莫把青铜照":劝你不要总对着青铜镜自照,

"一瞬浮生何足道":短暂的人生本就不值得称道。

"麻姑又采东海桑":麻姑仙子再次采摘东海桑叶,

"阆苑宫中养蚕老":阆苑仙宫里的蚕也已衰老。

"任是唐虞与姬孔":即便是尧舜周公孔子这般圣贤,

"萧萧寒草埋孤冢":终究也被萧瑟荒草掩埋孤坟。

"我恐自古贤愚骨":我担心自古以来贤士愚夫的骸骨,

"叠过北邙高突兀":堆积起来高过北邙山的突兀。

# 北邙:山名,即邙山,在河南洛阳东北。

"少年对酒且为娱":年轻时对着酒杯且要寻欢作乐,

"几日樽前垂白发":没几天酒桌前就会垂下白发。

"安得沧溟尽为酒":怎能将整个沧海都化作美酒,

"滔滔倾入愁人口":让滔滔琼浆灌入愁苦人的咽喉。

"从他一醉千百年":任凭他一醉千百年,

"六辔苍龙任奔走":任由六辔苍龙带着我自由驰骋。

"男儿得志升青云":大丈夫若得志平步青云,

"须教利泽施于民":定要将恩惠福泽广施于民。

"穷来高枕卧白屋":穷困时高枕躺进简陋屋舍,

"蕙带藜羹还自足":束着香草腰带、吃着野菜羹也能满足。

# 蕙带藜羹:以蕙为带,以藜为羹。蕙:一种香草。藜,一种野菜,可食。

"功名富贵不由人":功名富贵本就由不得人掌控,

"休学唐衢放声哭":莫要学唐衢那样放声痛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酒吟》是北宋诗人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酒为引,围绕人生展开思考。前四句借铜镜、麻姑采桑、阆苑仙人老去等,感叹时光无情、浮生短暂;中四句以唐虞、姬孔等伟人终成孤冢,及北邙山尸骨堆积的想象,揭示贤愚同归的道理;后十二句主张少年惜时娱情,设想以沧海为酒解愁,又提出得志则利民、穷则自足的处世态度,劝人不必为功名痛哭。全诗语言质朴,融神话、历史于议论,体现对生命、功名的理性认知,展现通达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劝君莫把青铜照,一瞬浮生何足道。麻姑又采东海桑,阆苑宫中养蚕老”以“青铜”(铜镜)起兴,劝人不必执着于镜中容颜的变化——人生如白驹过隙,短暂得不值一提。接着借用神话典故深化这一感慨:麻姑“三见东海为桑田”的传说,暗示世事变迁之速;即便是仙境阆苑中的仙人,也难逃衰老的自然法则。诗人以“仙境亦有老”打破世人对永恒的幻想,直白点出“时光无情,浮生短暂”的核心。接下来四句“任是唐虞与姬孔,萧萧寒草埋孤冢。我恐自古贤愚骨,叠过北邙高突兀”诗人将视角转向历史与生死的终极命题。唐虞(尧、舜)是贤君的典范,姬孔(周公、孔子)是圣人的代表,然而即便如此伟人,最终也不过是“寒草埋孤冢”的结局。更以夸张的想象直言:古往今来,无论贤达还是愚钝,死后尸骨堆积,恐怕要高过以墓葬闻名的北邙山。这两句打破了世俗对“贤愚有别”“功过永存”的执念,揭示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残酷而真实的规律,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后面十二句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具体阐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白发”的意象自然过渡到对当下的珍惜,劝人年少时不妨饮酒为乐,莫等时光流逝再追悔。继而以“沧海变酒”的夸张奇想,表达借酒消解忧愁、任凭时光(“六辔苍龙”代指时光流逝)奔涌的旷达,实则是对“无法掌控时间”的坦然接纳。第二层转入对功名的理性看待:若能得志高升,便要“利泽施于民”,践行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若失意困顿,便安于“白屋”(简陋居所)“藜羹”(粗食)的清贫,做到“独善其身”。这种“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态度,体现了传统士人的处世智慧。最终点出“功名富贵不由人”的现实,以唐代诗人唐衢因怀才不遇而痛哭的典故为戒,劝人不必为得失过度悲戚。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现实后的心态自足——接受不可控的命运,坚守可控的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览照》

下一篇:宋·王禹偁《游虎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