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dào
ré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tiān
zài
hóng
wàn
shēng
tóng
zhōng
sōng
bǎi
guī
nián
shāo
jiǔ
zhōng
cuī
jiè
lìng
zhēn
yǒu
péng
lái
shān
wèi
miǎn
tiān
jiān
jūn
jiàn
tài
shàng
lǎo
jūn
tóu
xuě
shì
rén
làng
shuō
zhù
tóng
yán

译文

天地如熔炉覆盖承载万物,世间万物的生与死都遵循着同一条路径。其中的松柏和龟鹤,即使活得稍久一些,最终也会枯萎死亡。即便真的存在蓬莱仙山,它也难免位于天地之间。您没看见太上老君的头发像雪一样白,世人却胡乱传说他能永葆少年容颜。

逐句剖析

"天覆地载如洪炉":天地如熔炉覆盖承载万物,

"万物死生同一涂":世间万物的生与死都遵循着同一条路径。

"其中松柏与龟鹤":其中的松柏和龟鹤,

# 其:原缺,据陈本、四库本补。

"得年稍久终摧枯":即使活得稍久一些,最终也会枯萎死亡。

"借令真有蓬莱山":即便真的存在蓬莱仙山,

"未免亦居天地间":它也难免位于天地之间。

"君不见太上老君头似雪":您没看见太上老君的头发像雪一样白,

"世人浪说驻童颜":世人却胡乱传说他能永葆少年容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示道人》是宋代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以天地如洪炉、万物生死同途为喻,借松柏、龟鹤虽得年稍久终会摧枯的景象,说明万物皆有终期;后又以蓬莱山仍在天地之间、太上老君头白如雪为例,批判世人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妄行为。全诗以朴素的语言和鲜明的例证,阐发了万物有终的哲理,对世人的迷思进行了讽刺,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以天地万物的生死规律为切入点,借松柏、龟鹤等生物终将凋亡的景象,以及虚构的蓬莱山、太上老君等意象,阐发了万物皆有终期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追求长生不老行为的批判与讽刺。

2. 写作手法

对比:“其中松柏与龟鹤,得年稍久终摧枯”以松柏和龟鹤为例,写它们虽然寿命稍长,最终也会枯萎死亡,难逃万物皆有终期的命运;“借令真有蓬莱山,未免亦居天地间”以蓬莱山仍在天地之间、太上老君头白如雪为例,描绘其难以企及的虚幻性。通过自然界的生死规律与虚构仙境的虚幻性的鲜明对比,阐发了万物有终的哲理,对世人的迷思进行了讽刺。

3. 分段赏析

“天覆地载如洪炉,万物死生同一涂”两句是全诗的总起。诗人将天地比作巨大的洪炉,形象地写出了天地对万物的包容,而“万物死生同一涂”则直接点明了万物生死规律相同,都有终结的时候,为全诗奠定了万物皆有终期的哲理基调。“其中松柏与龟鹤,得年稍久终摧枯”两句,诗人以松柏和龟鹤为例。松柏常青,龟鹤长寿,在人们的认知中是长寿的象征,但诗人指出,即使是它们,虽然寿命稍长,最终也会枯萎死亡。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无论生命长短,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强化了万物皆有终期的观点。“借令真有蓬莱山,未免亦居天地间”两句,诗人假设即使真的存在传说中象征长生不老的蓬莱山,它也依然处于天地之间。言外之意是,蓬莱山也无法超越天地的限制,同样要遵循万物死生的规律,从而讽刺了世人对蓬莱山能带来长生不老的幻想。“君不见太上老君头似雪,世人浪说驻童颜”两句,诗人以太上老君为例。太上老君在道教中是至高无上的神仙,然而诗人却说他头似雪,即便世人传说他能留住童颜,但实际上他也无法真正摆脱衰老的迹象。这就直接批判了世人追求长生不老的不切实际,揭示了长生不老只是一种虚妄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晚秋洛中思归东园》

下一篇:宋·司马光《二十六日作真率会伯康与君从七十八岁安之七》

猜你喜欢